TechSpace 鐵客空間

每日科技新聞新知、硬體開箱評測、賣場優惠!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 Apple Glasses 蘋果眼鏡、而不是 Vision Pro

對,我們需要的「空間運算」未來也許不在 Vision Pro 上,而是 Apple Glasses 蘋果眼鏡,至少現在還不是。
Apple Glasses

蘋果 Vision Pro 問題不在產品、而是走太快

的確,蘋果在推出 Vision Pro 以後,給外界和一般民眾看到一個蘋果想像的未來運算:「空間運算」,但其實說到底就是結合 AR 和 VR 後的混合實境(XR),我們也相信這絕對是人類電腦運算技術正逐步走向的未來,但…蘋果這一步就和十年前 Google 推出的智慧眼鏡 Google Glass 一樣(對…它真的是用 Glass 而不是 Glasses):你們這些巨頭都走太前面了!但如果蘋果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也推出自己的智慧眼鏡 Apple Glasses,會不會就比較好了呢?

Google Glass
▲ Google Glass

當初 Google 面對的是隱私問題,光是眼鏡上面多一個鏡頭,人們就已經吃不消了,何況現在蘋果是把整套「作業系統」(visionOS)加上一拖拉庫的鏡頭搬到一個巨大的頭帶裝置上(而且它還很重!),但現在人對於鏡頭長在眼睛上已經稍微有比較能理解、接受一點就是了,你遠遠看到一個人頭上戴著 Vision Pro 過來時,你腦袋裡迸出的第一個想法應該不會是「他是不是在偷偷錄影、拍照?」而是「還真有人會戴著他上街啊?」,當然,已經有很多的國內外 YouTuber 都有做過頭戴 Vision Pro 的體驗、甚至在外移動的體驗,就不再多提這方面的事了。

Apple Vision Pro on the road

話說回來,Vision Pro 的問題在於他想走得太遠,但又被現實的技術和科技綑綁,比如他將一整套 visionOS 作業系統搬到頭戴裝置裡,確實能讓人有一種「行動電腦」、「隨時都能做事」的感覺(ok…有些人應該不喜歡走在路上還要邊進行視訊會議這我也懂!),他扎扎實實的提供一個蘋果想像中的未來工作環境。然而,他真的想要讓你能隨時擺脫空間拘束,進到 AR / VR 混合的虛擬環境裡時,卻又需要隨時帶著一個「電池」才能開機使用,這就等於是我戴著一個頭戴裝置,但卻不能隨時移動一樣彆腳。

Apple Vision Pro for work 1

此外,這時又會再牽扯到一個大家想必都會冒出的疑問:「那我幹嘛不拿個 iPhone、甚至拿個 iPad 來滑就好了?」、「想工作的話我還有 MacBook、iMac 可用,體驗更完整!」,重點就在這「使用體驗」上,目前截至截稿期間,visionOS 上面仍無法使用 YouTube、Netflix 觀看影片,只能使用網頁版內容瀏覽,也就更別提其他大眾小眾的娛樂平台,光是這兩大影音串流平台就會大大減少「稍微狂熱一點」的科技粉絲的興趣,至於一般消費者嘛~(咳!)還沒提到 Vision Pro 那十幾萬的價格呢…呵呵…呵(唉…)

別氣餒,我們先讚許一下你剛提到的那句話!「那我幹嘛不拿 iPhone 就好!」

手機、平板、電腦仍是日常核心

你說的對!這的確是目前眾多手機、平板、電腦 / 筆電以外的 3C 應用產品碰到的一大瓶頸,就拿手機來說好了,這小玩意兒到現在已經幾乎包辦了我們食、衣、住、行、育、樂的所有生存必要條件!當然啦~你不可能把 iPhone 拿來當衣服穿啦~或者是它也不能幫你生小孩和養小孩啦(但 iPad 可以讓小孩變乖)!但我的意思是,智慧手機在人類的生活中已經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你出門沒帶到鑰匙的話至少還能用手機打電話給鎖匠來幫忙啊~但如果沒帶到手機的話…不會被鎖在門外啦!但手機焦慮的你,心可能已經被鎖在家裡了~

kids with ipad
▲ Source: Mediam

再說了,不管是 iPhone 還是 Android 手機,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 Store 上的 App 十之八九能找到你想要的「服務」,你可以用手機網購買食物來吃、買娛樂產品、買電子書…嗯,光是一個網購就夠你做很多事情,你也可以用它叫計程車、搭 Uber、買 Uber Eats,然後各種千奇百怪的遊戲(速食手遊:____),這也只是 App 程式而已,你也能用手機上網、聊天,甚至最基礎的「講電話」,也還在核心使用「服務」中,只是台灣人的講電話很大程度已經被「我 Line 你好了」取代就是了,過去那些按鍵機計算簡訊字數的日子啊~

再到更現代一點:「AI」。嘿對,即便你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 AI 能幫你做什麼,不可否認的,AI 時代還是來了!只是目前對於你我和一大群普通人來說,AI 能做的事情不多,你以為它只是在智慧手機上幫你智慧修圖、做點即時翻譯功能而已,又或者是進階一點你可能知道 Microsoft Copilot、NVIDIA AI、以及其它所謂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在幹嘛,但很多很多人其實還不知道這些 AI 功能到底能幫助一般消費者到什麼程度。

包含 Google、Samsung、甚至其他眾多 Android 廠商在內,都在想方設法的找出能讓一般人真正理解「AI 到底能幹嘛」的殺手鐧,但目前在我們看來,還沒有一個真正完整的手段推出,大部分功能都還只是「個別獨立運作」,它們之間很少有能互相快速溝通、一次到位的一條龍式 AI 功能,也就是「只要給一個指令,就能從頭自動化處理完畢」的功能。

我們在此之前已經看到包含 Human AI PinRabbit R1 等主打「AI 助理」的專屬玩物,會稱它們玩物並非豪無道裡,比如 Rabbit R1 就被爆料只要把其系統安裝到 Android 手機上,它基本上就可以變成是一個 Android 手機 App 來看待(Rabbit 對此有表示後方有大量算法支援、與 App 不同)。至於 Human AI Pin 的部分,有一個雷射投影畫面能在掌中搭配手勢和語音操作,確實~剛推出時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會在智慧手機廠商正式推出專屬於自己的「AI 服務」以後幻滅。

Human AI Pin
▲ Human AI Pin
Rabbit R1
▲ Rabit R1

三星目前已經有「Galaxy AI」、蘋果再過不久也會有「Apple Intelligence」終於到來,這些功能也都會完整涵蓋到各家廠商旗下的智慧手機、平板、筆電、電腦生態圈中,會讓諸如 Human AI Pin、Rabbit R1 等獨立裝置直接半殘,還是那句話:「用手機就好了,為什麼還需要這些?」,又或者是遊戲中那有名的謎因:「你各位難道沒手機嗎?」

Apple Intelligence Beta Availible 2

蘋果生態圈的搭配

雖然前面鋪(ㄈㄟˋ)陳(ㄏㄨㄚˋ)了很久,但還是希望你懂這樣的安排帶你前往的邏輯是什麼:「蘋果生態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就目前的「果粉」,或者是尚未接觸蘋果產品的使用者來說,比較能觸手可及的「空間運算」未來,短時間內應該是在 Apple Glass 蘋果眼鏡、而不是 Vision Pro 的關鍵,而且這點,目前只有蘋果能做到,因為「生態圈」。

有些人會把蘋果生態圈看成一道溫室高牆,眾多果粉或使用者把自己關在裡面不願出來,這點毫無疑問:同意。你若身在這個圈裡,就等著「咖咪撒馬」(日文:神)、也就是蘋果高層把功能「拋給」眾生使用,而且大部分時候它們並不允許你額外更改,因為「神認為這是對人最好的」。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就一間公司提供的整套產品,從硬體到軟體、到服務的體驗來說,「蘋果全家福套餐」確實對許多一般使用者來說相當便利,一隻 iPhone、一台 Mac 電腦或筆電,再加上視情況所需的 AirPods,再額外選購一下 Apple One 相關服務中的 iCloud、Apple Music 這些(注意:沒說 Apple Arcade 喔!),這樣就已經有非常流暢的日常體驗,一個 Apple 帳號就能「串通」好所有裝置的任督二脈,這邊訊息響了那邊回,那邊拍攝的照片傳回這裡,又或者是全部在 iCloud 相見歡;AirPods 手機聽一聽打開 iPad 或 Mac 直接無痛轉移聆聽內容和操作裝置;新的 iOS 18 和 macOS 15 甚至也將 Mac 電腦和 iPhone 之間的 iPhone Mirroring「模擬器」鏡像體驗拉升到另一個層次,這點就體驗上來說,仍是無可比擬。

蘋果各種「開箱即用」、「It just works!」的無痛操作族繁不及備載,就目前各家智慧手機廠商來說,也大概就是蘋果能做到各方面都很透徹,並且是直接內建在系統裡面,符合軟硬體條件的產品就是能直接使用,不須額外設定或安裝程式。

這也是 Apple Glasses 的核心。

Apple Glasses 該長什麼樣?

所以理想中的 Apple Glasses、所謂的智慧眼鏡到底該長什麼樣?我們近期看到最成功的智慧眼睛當屬 Ray-Ban 與 Meta 合作推出的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雖然是掛著雷朋的皮,但搭配 Meta AI 的核心才是關鍵,Apple Glasses 應該要有的是類似這樣的體驗。

Apple Glasses Concept
▲ Source: tom’s guide

核心在 AirPlay 無線投影

首先,Apple Glasses 本身並不應該是戴上以後就和外界脫節的產品,它應該要像一款單純的眼鏡一樣,即便戴著也仍能直接看到外部世界的場景。也就是說,與 Vision Pro 是藉由大量鏡頭「模擬」出的場景不同,戴上 Apple Glasses 的體感應該和戴上一般眼鏡的使用情境相同。

此外,眼鏡上看到的畫面應該仍然要以使用者手上的 iPhone、iPad 或 Mac 等裝置來當作關鍵驅動裝置,而非具備獨立的 visionOS、或者甚至有足以支撐整套系統的超高階硬體規格。不,最簡單白話來說:Apple Glasses 如果能用無線串接的方式將 iPhone 的畫面傳輸到眼鏡上就很好了。

沒錯,如果蘋果目前已經能在 Mac 和 iPhone 之間做到無線傳輸就能隨時鏡像畫面的話,我們認為這項技術要做到應該不難,當然這邊要先撇除任何當前「科技硬體」可能碰到的瓶頸問題就是了。

Apple Glasses 如果能在使用者第一次戴上眼睛的瞬間,如同初次搭開 AirPods 上蓋時,iPhone 就會自動跳出通知「偵測到 Apple Glasses,要連結嗎?」的通知,使用者同意後就能自動完成後續後台的同步指令,緊接著就能在鏡片上看到手機畫面的即時投影,這就有趣囉!「你眼前的是手機上的放大畫面」!

這塊「投影畫面」尺寸有多大?這很大程度得留給蘋果官方自行決定,但目前市場上類似產品的普遍規格大概是落在 120 吋左右。然而,這就衍伸出了另一個問題:「這與現在隨時能買到的 AR / VR 眼鏡差在哪?」這是個好問題~市場上這類產品普遍會以 Type-C 或 Lightning 的形式將智慧裝置的影像輸出到眼鏡上,而這類眼鏡本身也是 AR 形式居多,只是將畫面輸出到一個眼前的投影空間,操作上仍需藉由裝置本身。

某種程度上會與我們期望看到的 Apple Glasses 具備類似功能,但在進一步的生態圈操作上會有明顯不同。首先,如果是蘋果裝置的話,可藉由無線投放(其實就是 AirPlay 的概念)的方式將裝置畫面輸出到眼前,這時要完全把手機的畫面單純投放、還是蘋果能額外做點介面優化(比如省去不必要的資訊:如手機桌面那一大堆的 App 圖示),這還是一樣得留給官方做決定,然而站在使用者立場的話,我們自然是希望這會是款能「戴出門」的產品,因此,官方若能將不必要的雜訊省略,會是比較好的使用體驗。

Apple Glasses Concept utilities 1
▲ Source: Matt Talks Tech

舉例來說,假設在外使用地圖導航,眼鏡可在畫面一角顯示接下來的導航資訊,而非完全遮蓋眼前事物、抑或是 AR 的形式給出指南,後者在路人行走時或許還能接受,但若是騎車或開車情況下會造成風險,此時改為單純在畫面角落顯示「xx 路口左轉」並以簡單圖像顯示道路資訊會比較符合使用情境。不過當然啦~開車時候如果車子本身支援 CarPlay 的話倒也不建議還開起眼鏡的導航就是了。

Apple Glasses Concept utilities 4

而這只是眾多可推演的使用情境之一,其他像是提供大螢幕的 YouTube、Netflix 影像,甚至網頁瀏覽、玩手遊等畫面傳輸就不多提了,畢竟這本就是這類產品的強打特色之一。

而其他本來就在蘋果裝置間互通的功能如訊息、FaceTime 等,也能直接無縫操作,並且將更大的畫面投放到眼前,尤其喜好拍照或錄影的使用者,對於能用大螢幕觀看「照片」中的檔案應該相當值得期待。

Apple Glasses Concept utilities 5
▲ Source: wccftech,
Kevin Kall (the Hacker 34)

哦對了!為了因應歐盟近期針對 Type-C 和反壟斷的標準,Apple Glasses 不管是充電還是對應 Android 及其他裝置(當然也包含 Type-C 版 iPhone)的影像輸出都是藉由 Type-C 作為唯一的連接埠。電池續航方面我們會認為若單次充電能連續使用至一個禮拜時間會較理想,畢竟眼鏡本身不必特別執行重度負載的獨立系統,而是在多裝置之間無線傳輸畫面,甚至藉由 Type-C 線材有線輸出畫面的同時幫眼鏡充電,在此低功耗的操作環境下要達到長效續航的效果應該不難~而且本身就具備電池續航的特點也能與當前 Vision Pro 做到區隔。

多裝置切換

然而,作為蘋果生態圈之一產品,各裝置之間的無縫切換自然是不可少的,因此,假定眼鏡上本身有實體按鈕、或是可藉由 Siri 切換顯示裝置畫面,就能大幅強化智慧裝置和電腦之間的操作,但這得假定你有包含 iPhone、iPad 和 Mac 電腦就是了。

也就是說,一個「切換到 Mac 畫面」的指令就能讓眼前的畫面改為擴展 Mac 電腦桌面的景象,使用者同樣只需要在裝置間都登入相同的蘋果帳號即可切換,此時就可以在擁有 Mac 電腦畫面的同時,額外增加一個超大尺寸的顯示環境,使用者甚至可以自由選擇要在 Mac 電腦螢幕和虛擬螢幕之間做鏡像還是延伸,促成第二螢幕的誕生,這會大幅提升使用者多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 Vision Pro 使用手勢和眼球追蹤的操作邏輯不同,這邊 Apple Glasses 的操作核心主要還是得借助原本的投放裝置,比如若用 iPhone / iPad 投影的話,行動裝置的話面本身就會變成一個類似遙控器的手感,可藉由觸控的方式在畫面上滑動來調整選定目標,這點在許多智慧電視產品上其實也有見過類似技術和操作。

至於在 Mac 電腦上傳輸畫面的話,使用者會因為實體 Mac 電腦是否在眼前而有所差異,先說若電腦和鍵盤就在眼前的話,蘋果應該有機會藉由小型攝影機偵測,雖然眼鏡中呈現的畫面是 Mac 電腦桌面(先不論是鏡像還是延伸畫面),但若眼鏡中出現 Mac 電腦本體(比如 iMac 或 MacBook 筆電等),該區塊應該仍需顯示「實際的產品本身」,也就是說,當使用 Mac 電腦作為工作或需要鍵盤滑鼠操作時,使用者應該仍可在畫面上看到自己原本實際的鍵盤和滑鼠,以便能有更精準的操作,這時的你只是將原本看的實體螢幕轉換成更大的虛擬螢幕而已。

另一個使用情境就是人不在電腦或筆電前,可能是從手機臨時切換過來、又或者是單純想直連電腦畫面,這時可能就必須借助其他方面的輔助,比如說手勢或眼球追蹤,考慮到目前蘋果在 iOS 和 macOS 上本身就已經有在輔助工具中提供眼球追蹤操作的功能,技術上應該也是能做得到,但「好不好用」就得看蘋果調校的本事了,畢竟我們要考慮的是一個「眼鏡」、而非「頭盔」,即便要安裝偵測鏡片內外事物的鏡頭也得考慮科技技術力是否足以達成。因此,多數情況下應該仍是作為手機和電腦的延伸,但這也符合我們一開始對於 Apple Glasses 的定義,以及「手機、電腦已足夠強大且為日常核心」的概念。

多裝置無縫切換之間還有一個終極使用情境,也就是當你同時擁有 iPhone、iPad 和 Mac 電腦時,你可以同時將所有裝置的畫面都投放到這塊 120 吋大螢幕中,這點我們認為其實技術上是做得到,甚至某種程度上在現行 macOS 15 Sequoia 版本中已經可以達成,原因是在此之前 Mac 電腦就已經能自動在不需要額外線材的情況下,將手邊使用相同 Apple 帳號登入的 iPad 延伸作為第二螢幕延伸使用,而這時若再加上 iPhone Mirroring 鏡像模擬器的功能,使用單一 Mac 電腦同時觸及三大產品線畫面延伸的能力已經具備。

這時作為生態圈之一的蘋果眼鏡,不管是藉由 Siri 指令,還是獨立按鍵或功能,能讓使用者一鍵將所有登入相同帳號的裝置畫面同步傳輸到影像上,這時候你的 120 吋畫面上就能將 Mac 電腦的桌面、iPad 第二螢幕,以及 iPhone 的畫面全都展示在眼前,而這些裝置之間都可以隨時移動或複製各自的檔案,全部都是在不需額外線材的情況下完成,這點在技術上也是現在其實就已經可以做到的,可以試想擁有多蘋果裝置,且又是以蘋果電腦作為主要工作環境的使用者可以擁有的多工情境。

說完了畫面,簡單考慮一下音效輸出,Apple Glasses 自然是本身就應該要搭載小型揚聲器,要做到多好留給蘋果自己決定,考量到近年來蘋果在 MacBook 和 AirPods 上做的音效調整,眼鏡上的揚聲器應該音質也不會到太差。但如果使用者想要追求更好的品質,那自然是少不了 AirPods 的導入,但 AirPods 本來就已經可以在蘋果多裝置下做到即時切換,所以在上述任何裝置畫面切換時,音訊要做到同步切換應該也不成問題。

Apple Ring 和相關潛在應用

這邊也不得不提一下關於 Apple Ring 的部分,先撇除蘋果到底會不會推出智慧戒指這點,但如果真的推出了,對應智慧眼鏡這部分,好處之一是可帶來精確的手勢操作,即便是三星的 Samsung Ring 也已經可藉由戴上戒指後的手勢操作部分 Galaxy 手機功能。

Apple Ring Concept
▲ Source: appleinsider

蘋果也能導入類似的應用,但更多的是在與眼鏡畫面中的顯示上,這也能減少眼鏡本身為了追蹤手勢操作可能需要安裝的鏡頭數量(從而減少體積)。至於手勢操作的部分,蘋果在 Vision Pro 上已經做了不錯的基本的手勢操作,這部分如果能做到導入、甚至部分導入(比如戴著戒指的手指和拇指互擊代表確認等),也算是能在投影畫面上的操作帶來部分加持,但使用者仍可維持以原先裝置作為主力操作選擇。

另外,以智慧戒指本身較著重在「健康」的議題上來說,普遍功能應具備心跳、體溫、卡路里,甚至考慮 GPS 定位以便在外健走、慢跑等運動可用,這部分的健身資訊可以考慮在運動的同時直接顯示在鏡片畫面角落,比如心跳和消耗的卡路里,能夠相當直覺的讓使用者即時得知目前的身體資訊。

而就算不考慮尚未推出產品好了,其實 Apple Watch 能帶來的功能和裝置應用也是大致相同的。

社交不該被切斷

另外,Vision Pro 目前碰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當你戴上它以後你幾乎等於和外部人士切斷連結!這並不誇張,雖然你仍然可藉由鏡頭模擬出來的現實畫面讓你和其他人交流,但他人看到的就是你戴著頭戴裝置的樣子,即便 Vision Pro 聲稱有能在外部畫面上顯示你眼睛的功能(也被多項測試證實效果不是這麼好),也就是說,當你戴上 Vision Pro 以後,別人要與你互動的話變得幾乎只能在網路上,但即便是 FaceTime 視訊通話,看到的也不過是鏡頭模擬出來的「虛擬人物」罷了。

但蘋果眼鏡戴上了以後不同,前面有提到它戴起來以後的感覺應該要和戴一般眼鏡相同,所以你眼前看到的畫面還是實際人物、世界,而非虛擬的,周圍的人事物還是隨時能與你互動,你們能看著彼此的眼睛聊天,甚至有必要的話,當你鏡片上在顯示任何工作或使用情境時,其他人是能在鏡片上看到的光影閃爍的,但當然啦~對方看到的會是鏡像後的顛倒畫面,而且這時候要設定成略帶模糊的畫面(但實際配戴者看到的畫面還是要清楚就是了),以免觸犯到使用者隱私問題,但又不至於因不當使用觸犯到其他人的隱私:「你跟我說話的時候開相機幹嘛?」

另外,在社交互動的議題上,Vision Pro 還有一個令人詬病的問題就是當前戴上它以後,你看到的使用情境只有你自己能看到,但我們都知道蘋果其實有「同播共享」或是聆聽相同音效的功能,甚至在目前 iPadOS 18 的測試中,也已經能讓 FaceTime 使用者提供操作權限給對方,對方就能直接操作系統的能力。以這樣的概念去想的話,蘋果眼鏡應該要能打破這樣的框架:戴上眼鏡不代表屏蔽他人。

個人使用場景中,如果想要和同樣配戴蘋果眼鏡的家人共同享受 Netflix 影集的話,使用同播共享功能分享畫面給對方的蘋果眼鏡上就能達到,而且還能分享裝置的使用操作權限給對方,這時就算雙方遠在天邊,也能一起隨時看電影。

當然你也可以把你目前正在玩的手遊畫面、或是正在瀏覽的網頁直接用 AirDrop 的方式投放到身旁親友的眼鏡上,讓對方也能即時看到你眼前的畫面,並且可以依照使用情境選擇是否分享操作權限,如果是 Co-Op 多人手遊的話,則可分享權限讓對方可加入遊戲。

而如果是商務使用場景的話,在多人會議或遠端簡報分享的話,也可直接藉由蘋果眼鏡溝通,眼鏡本身也具備簡單的麥克風收音,而如果是搭配 Mac 電腦或筆電的話,甚至可以搭配電腦上的前置鏡頭將使用者畫面也投放到畫面上。

這些都只是能聯想到的幾個使用場景,其他應該還有很多類似的使用情境是蘋果能去思考的,但核心概念是:每個使用場景都應該要能像使用手機或電腦一樣,可以隨時分享畫面給對方,而不是把自己關在虛擬世界中,這並不符合「戴上眼鏡」的使用情境。

隱私和安全問題

最後來講講這項產品的隱私以及產品本身的安全問題,首先是隱私,也就是眼鏡本身就具備鏡頭這件事,當然現在的時間點對比當年 Google Glass 眼鏡推出已不同,我們認為一般大眾對於人們眼睛上戴著「頭戴裝置」或「智慧眼鏡」這點雖會感到奇特,但不至於感覺到害怕,但或多或少會感受到隱私也許受到侵犯,畢竟眼鏡上有鏡頭、並且應該也是能拍照、錄影這點,對於特別在意的人還是道過不去的坎,這其實也相當好理解。

然而,這在時代科技的演進下,其實會是個不可逆的浪潮,各國甚至世界各地也應陸續對此有相關規範、甚至實際有法律可管,這背後自然還是有社會成本以及人們需面臨的習慣更迭問題,然而這就如同人臉辨識、指紋辨識等解鎖、行動支付功能一樣,當追求便利和進化的同時,部分資訊就是得讓出來給科技使用,不肖人士和黑心份子在各個時代的演變下都會被有心利用,比如 Deepfake 換臉、AI 人聲詐騙等等,這點在任何新技術帶來的好處之下,都會是不可避免的兩面刃。

各種智慧眼鏡都會在推出時警告使用者使用時尊重他人隱私,連雷朋 Meta 智慧眼睛在拍照或錄影時,也會在鏡框邊有小型的 LED 指示燈,當然它不能過於顯眼,但必須存在。蘋果智慧眼鏡在這方面該如何應對,也許各界也都在等著看。

但接下來的世界走入到虛擬運算中,正如文章開頭就提到的,如果沒有發生任何大規模毀滅導致文明到轉的話,幾乎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不管是個人、群體、甚至國家,在這波轉換過程中對於人類隱私問題的課題還有相當多的討論要做、也要適應。

而至於安全性問題,作為蘋果生態圈的一部分,蘋果眼鏡要能做到開箱即用、而且要幾乎隨時可用(AirPods 有時會連不上…QQ),它勢必得做到使用者隨時將眼鏡拿起來戴在頭上以後,就能預設開始投放某個裝置的畫面,這點要留給使用者選擇,並且要能啟用自動連結的功能,比如說使用者若設定戴上眼鏡後自動顯示 iPhone 畫面好了,每次戴上眼鏡後就應該要能馬上顯示畫面(手機當然要有電)。

但這就衍伸出問題了:「萬一眼鏡被偷或遺失了怎麼辦?」蘋果「Find My」功能就必須跳出來,眼鏡本身也勢必得要支援此功能,讓使用者能在裝置遺失時,立刻將功能啟用,甚至若已經完全沒有機會找回的話,主力裝置(如 iPhone、Mac 等)有地方能直接遠端將眼鏡恢復至出廠狀態。

當然,這是很極端的情況下出現的使用情境,又或者可設定每次戴上眼鏡時都須在目標裝置下同意輸出畫面,看是要在 iPhone 上輸入密碼還是 Touch ID 確認同意等,甚至若技術有達到的話也可使用眼球辨識(?)。總而言之,對於有安全疑慮的使用情境時,要保留給使用者做額外安全控管的能力,但若確定只會在家中或常用環境使用的話,則可確認隨時保持可連線狀態,但我們也認為即便是隨時可連線狀態,也應該要像目前 Mac 在使用 iPhone Mirroring 鏡像功能時一樣,要在 iPhone 的鎖定畫面上顯示類似「XXX 蘋果眼鏡正使用鏡像輸出中」,並且當使用者實際上確定要使用 iPhone 時,眼鏡這邊的連接就要自動斷開。

價格多少才合理

那最後不免俗的還是要來考慮一下蘋果如果真的推出 Apple Glasses 智慧眼鏡的話,它在台灣的訂價應該要多少才合理。

目前 Vision Pro 的價格雖然台灣尚未正式曝光,但動輒十幾萬的價格絕對跑不掉,即便未來推出較便宜的 Vision Air(名字未定)版本,價格上應該也頂多砍半來到 5 萬左右,這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要達到蘋果期望的跨足「空間運算」的經濟門檻還是相當高,因此這也是我們會說 Vision Pro 現在還走得太遠,畢竟以現行科技和硬體技術來說,想要達到它們期望的未來,就是必須如此高的成本。

因此,回過頭來我們看看 Apple Glasses 智慧眼鏡,理想狀態下的價格應該要控制在新台幣 NT$15,000 元左右,即便再加上一點「蘋果稅」也得壓在 NT$20,000 元內,比這再更高的價格、甚至超過 3 萬的話,就會讓消費者再度興起「何不用手機、平板、電腦就好」的想法。

此外,作為一款以現有裝置為使用核心的「配件」,NT$15,000 的價格還算是合理價位,畢竟目前多數是場上的類似產品也普遍要價 1 萬元新台幣,但考如果我們考量到蘋果生態圈、自家產品無縫切換、多裝置連動等使用場景,比市場它牌產品更高的售價是可接受的,畢竟這是蘋果原廠產品啊~

那寫在最後,其實還是得講一下,關於 Apple Glasses 的開發和傳聞市場上數不勝數,各個報導也都有各自的使用情境和立場,我們這邊整理出來的也算是和身邊使用者發想出的願望清單。

蘋果本身在 Vision Pro 上想做到的未來也確實是我們認為未來科技會走向的道路,只是走得太快太遠,而且價格定價太高,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絕對望之卻步,但其實 App 廠商陸續在 visionOS 上投入開發,Vision Pro 能夠使用的場景也應該會越來越多。

假如對於蘋果智慧眼鏡的這些看法和期望,都直接落實在下一代 Vision Air、也就是所謂「平價版」裝置的話,倒也並無不可,也就是加速「空間運算」的到來而已,但在那之前,有這樣的 Apple Glasses 也許才是相對比較實際、且可應用的產品也說不定。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