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開箱評測 | 獨特擴充空間客製化需求、未來零組件升級彈性十足

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開箱
這次華碩針對 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主要延續先前我們曾開箱過的前代 ASUS NUC 14 Pro 系列產品線,也有細分成 NUC 15 Pro 和 NUC 15 Pro Plus,後者除了色彩上是白色以外,硬體規格也可上看到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中的 Core Ultra 9 等級處理器,適合有更極致效能需求的玩家。
至於我們這次上手開箱的主角 NUC 15 Pro,其實嚴格來說也還細分成兩大類別、兩種型態,首先較簡單的分別是有可挑選 Barebone 版本、也就是預先無搭載記憶體、儲存空間和作業系統的選項,讓使用者自行根據需求客製化。至於兩大類別部分則是本次的最大特點,NUC 15 Pro 在型號上分成 NUC15CRK 和 NUC15CRH 兩者,前者是一般標準款式,外觀設計上會更加小巧可愛,大量佈局上也能因輕巧體積(117 x 112 x 37mm)配置在各式桌面空間中;後者就比較特別了,其體積會更高些(117 x 112 x 54mm),主要是提供可額外自行選購擴充的開放空間,進一步拓展實用性。

ASUS NUC 15 Pro 通過 MIL-STD 810H 軍規耐用等級測試,無論是一般家用高階迷你電腦,還是要用作微商用環境如共享空間、旅館飯店業等等,甚至是工業、企業用場合等都很適合。
包裝配件
先來看看外盒包裝吧!這次依舊是維持了簡單的包裝設計,正面和頂部都偶放上機身彩圖,主要著重在前後 I/O 布局。

盒裝內能直接看到 NUC 機身本體以保護袋獨立包裝。

隨附的配件包含說明書和指南、保固、歡迎卡等資訊,另外也包含 VESA 腳架安裝和固定用螺絲,另外則是兩件式的供電線材。其中,供電線材部分會跟據選配的處理器等級有些許不同,如果是 i3 等級處理器,會是搭配 19VDC、4.74A 的 90W 變壓器,如果是 Core Ultra 5 / 7 的話則會是 19VDC、6.32A 的 120W 版本。

我們這次也有收到目前可用來和 ASUS NUC 15 Pro 搭配的擴充配件,後文再來看看這部分。

外觀介紹
先回過頭來看看 ASUS NUC 15 Pro 迷你電腦本身,因為我們收到的是可額外擴充的 NUC15CRH 版本,因此其實際尺寸為 117 x 112 x 54mm,配色上都是黑色系磨砂材質為主,官方標記其重量約為 600g,若搭配 VESA 安裝腳架的話,要固定在電腦螢幕後方節省桌面空間仍是 ok 的!

頂部部分可建簡約設計外觀,僅左上方有 ASUS NUC LOGO 作為形象點綴。

I/O 配置方面,首先在機身前方提供兩組 USB Type-A 10Gbps 和一組 USB Type-C 20Gbps 連接埠,另外則是電源開機鍵。開機鍵按鈕的深度較深,第一次使用的話可稍微按深一點確保開機。

左右兩側則是大範圍的蜂巢式散熱網孔,其中也有提供 Kensington 鎖供企業使用。


機身後方 I/O 部分則是除了有電源供電孔外,另有兩組 HDMI 2.1 TMDS (4K@60Hz) 顯示埠、兩組 Thunderbolt 4 連接埠、USB Type-A 10Gbps 和 2.0 各一組,網路部分則是有 2.5GbE LAN,另外搭配 Wi-Fi 7 和藍牙 5.4。影像部分藉由 HDMI 和 Thunderbolt 的組合最多可提供四組 4K 螢幕畫面輸出。
至於最下方左右十字螺絲和中間的空間布局,就是這次 ASUS NUC 15 Pro 的最大亮點:可自行更換的擴充空間。

該擴充空間目前主要有提供三組可更換套件,有需要的話可自行選購。

三種套件選擇內容如下:
- ASUS NUC 15 Pro 2nd M.2 Type 2280 Accessory:M.2 2280 PCIe Gen 4×4 擴充組,另外用於固定的螺絲組更換套件。
- ASUS NUC 15 Pro 2nd LAN with Serial Port Accessory:RJ45 2.5GbE LAN (Intel I226-V)、RS232 DB9
- ASUS NUC 15 Pro 2nd LAN Accessory:RJ45 2.5GbE LAN (Intel I226-V)



安裝方式很簡單,首先 ASUS NUC 15 Pro 機身底部這次只有在四邊提供橡膠墊固定,底部可見唯一的一組螺絲拉閥。


將螺絲轉鬆後,即可用手輕輕將拉閥拉起,藉此將整個底蓋掀開。

我們先來看看這次 ASUS NUC 15 Pro 的內部空間布局,可發現底蓋內部有兩片提供給 M.2 SSD 使用的散熱墊。

主要零組件空間布局包含兩組 DDR5 SO-DIMM 插槽、一組 M-Key NVMe Gen 4×4 (Type-2242) 插槽,最後則是 Gen 5×4 的 SSD 插槽,插槽旁藍色處是免螺絲固定設計,SSD 下方其實另有 Wi-Fi 網卡的安裝位置,可自行調整升級的彈性相當不錯。

以我們手上的版本來說,記憶體方面是預先搭載了兩條 Samsung DDR5 6400 8GB 記憶體,組成 16GB 環境。

SSD 部分則是搭載 Micron 3500 1TB M.2 Gen 4×4 SSD。以官方規格來看,該插槽是可支援到 Gen 5×4 規格的,但這時 M-Key 部分插槽共用頻寬下便無法使用。

位於 SSD 下方的網卡則是 Intel BE201,這部分未來也是可以自行更換升級的。

了解完預先搭載的規格和 I/O 配置後,來看看可搭配的選購套件安裝。
首先是 M-Key 轉 Type-2280 M.2 SSD 插槽,安裝後可藉由橡膠扣固定,只需再藉由擴充空間轉換,便可輕鬆安裝常見的 Type-2280 尺寸 SSD。


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安裝 M.2 Type-2280 套件的話,機身底蓋內下方的散熱架要取下,以免影響機身開闔,建議第二條 SSD 本身可有基本的獨立散熱輔助。

另外就是 I/O 部分的擴充,這邊展示額外增加一組 2.5GbE LAN 和 RS232 DB9 連接埠的版本作為展示,後者在工業和企業用途上尤其常見,可以進一步調整電腦的支援彈性。使用前記得要將對應的線材與迷你腦的主機板針腳接上。


效能測試
實際測試效能前,先來看看這次上手的 ASUS NUC 15 Pro 硬體規格,核心處理器方面搭載的是 Intel Core Ultra 7 255H,其 cTDP 為 40W,另外也有 Core Ultra 7 265H 版本,但最大差異在於增加 Intel vPro 技術。而內顯方面則是處理器搭載的 Intel Arc 140T。記憶體部分搭載的是 16GB DDR5 SO-DIMM,但本身最高可支援到 96GB 容量。AI TOPS 部分則是全機最高提供 99 TOPS 效能。


儲存空間部分則是單一主插槽使用時最高 8TB Gen 5 Type-2280 SSD;而如果要使用 M-Key 轉換的話,主插槽一樣可支援最高 8TB、但會變成 Gen 4×4,而 M-Key 部分轉換則是最高 2TB。

以下就針對常用的跑分軟體進行效能測試,使用情境為將 Windows 電源管理調整為「最佳效能」並接上電源後測得的結果。
Basic Benchmark | ASUS NUC 15 Pro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
CPU-Z | |
Singel Threat | 825.3 |
Multi Threat | 8880.3 |
Cinebench R23 | |
Singel Core | 2114 |
Multi Core | 18848 |
Cinebench 2024 | |
CPU Single Core | 124 |
CPU Multi Core | 1055 |
GPU | N/A |
Geekbench 6 | |
CPU Single Core | 2638 |
CPU Multi Core | 13778 |
GPU OpenCL | 36916 |
GPU Vulkan | 32882 |
AIDA64 Extreme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 |
Read (MB/s) | 70749 |
Write (MB/s) | 59649 |
Copy (MB/s) | 66391 |
Latency (ns) | 141.1 |
Crystal Disk Mark | |
SQE1M Q8T1 Read (MB/s) | 7100 |
SQE1M Q8T1 Write (MB/s) | 6391 |
RND4K Q32T1 Read (IOPS) | 130055 |
RND4K Q32T1 Write (IOPS) | 107740 |
PCMark 10 | 7191 |
Essential | 10866 |
Productivity | 8445 |
Digtal Content Creation | 10997 |
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 2132 |
Bandwidth (MB/s) | 333.81 |
Average Acess time (µs) | 77 |
3DMark Storage Bencmark | 1989 |
GPU Benchmark | ASUS NUC 15 Pro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
3DMark Series | |
Speed Way | 552 |
Steel Nomad_DX12 | 637 |
Steel Nomad_Vulkan | 550 |
Steel Nomad Light_DX12 | 2367 |
Steel Nomad Light_Vulkan | 2727 |
Port Royal | 1374 |
Solar Bay | 12473 |
Time Spy Extreme | 1583 |
Time Spy | 3222 |
Fire Strike Ultra | 1773 |
Fire Strike Extreme | 3183 |
Fire Strike | 6809 |
Wild Life Extreme | 5846 |
Wild Life | 20386 |
Night Raid | N/A |
Creator Benchmark | ASUS NUC 15 Pro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
UL Procyon | |
Office Productivity | 6002 |
Photo Editing | 5396 |
Video Editing | 3775 |
AI NPU Related Benchmark | ASUS NUC 15 Pro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
Geekbench AI | |
ONNX – CPU | |
Single Precision | 2955 |
Half Precision | 1346 |
Quantized | 5356 |
ONNX – DirectML | |
Single Precision | 5994 |
Half Precision | 6095 |
Quantized | 4190 |
OpenVINO – CPU | |
Single Precision | 4308 |
Half Precision | 3083 |
Quantized | 10494 |
OpenVINO – GPU | |
Single Precision | 8932 |
Half Precision | 18672 |
Quantized | 23484 |
OpenVINO – NPU | |
Single Precision | 4091 |
Half Precision | 8495 |
Quantized | 12713 |
Procyon – AI Image Generation | |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 iGPU | 282 |
Stable Diffusion 1.5 (INT8) – iGPU | 1466 |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 iGPU | 254 |
Procyon – AI Compute | |
Microsoft Windows ML – CPU float32 | 129 |
Microsoft Windows ML – GPU float32 | 225 |
Intel OpenVINO – CPU float32 | 130 |
Intel OpenVINO – GPU float32 | 281 |
Intel OpenVINO – NPU float32 | 379 |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 ||||
---|---|---|---|---|
模型 | ASUS NUC 15 Pro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5H) | Average TFTT (sec) | Average OTS (tokens/s) | Load Time (sec) |
PHI 3.5 | 651 | 1.11 | 18.42 | 11.62 |
MISTRAL 7B | 591 | 1.49 | 11.41 | 14.11 |
LLAMA 3.1 | 549 | 1.39 | 10.34 | 11.7 |
LLAMA 2 | 349 | 3.52 | 3.17 | 22 |
壓力測試部分,藉由 AIDA64 Extreme 以 CPU + FPU + Cache 三者、加上 FurMark 2.0,兩者結合是針對整顆處理器進行 30 分鐘燒機,前後有 5 分鐘待機時間,室溫控制在約 26℃。
待機期間的 CPU 核心溫度平均約在 44℃,此時的 CPU 封裝溫度為 48℃。

燒機期間,CPU 核心溫度平均約在 82℃,此時的 CPU 封裝溫度為 85℃,這時整體的系統總功率最高是 63W。

心得總結
整體來看,ASUS NUC 15 Pro 延續了 ASUS NUC 系列一貫的小巧機身與高效能定位,在 Core Ultra 處理器與可擴充模組的加持下,展現出極高靈活性與實用性。不僅具備齊全的 I/O 埠與 Wi-Fi 7 等最新無線連接規格,最大亮點莫過於可搭配多種擴充套件選擇,比如若有需要多儲存空間擴充,M.2 轉接套件就相當適合,如果有更多工業 / 企業用 I/O 的話也可選配 RS232 DB9 連接埠,能提供足夠的彈性與效能支援。

從實測數據來看,Core Ultra 7 255H 的表現不僅在多核與 AI 工作負載上皆有不錯的分數,內建的 Intel Arc 140T 圖形晶片也提供一定程度的圖像處理與多媒體能力,適合用於文書剪輯、簡單創作等需求。而整體的壓力測試中,平均溫度的表現以迷你電腦來說也在可接受範圍。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款體積小巧但不失擴充與效能潛力的迷你主機,那麼 ASUS NUC 15 Pro 無疑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而對於有更進階使用需求的用戶,還可透過升級配件與 Plus 款式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範圍,讓 NUC 真正發揮「小體積,大能量」的實力。
延伸閱讀
- ASUS NUC 14 Pro+ 迷你電腦開箱評測:輕巧高效蘊含 Core Ultra 9 和最高 96GB RAM 潛力
- ASUS ExpertCenter PN42 迷你電腦開箱評測:無風扇工業風設計搭載 Intel N100 處理器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Threads 可以隨時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