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ZenBook Duo 雙螢幕筆電開箱評測:雙 OLED FHD 60Hz 觸控面板、Core Ultra 9 處理器加持
時至 2024 年,筆電市場的純熟程度對比所謂 Ultrabook 輕薄筆電推出時已不可同日而語,更有甚者,一般的筆電就當前市場來說只能算是安全牌出手,在堆疊硬體規格的同時,些微改變外觀設計,雙面刃的當下雖可帶來穩定表現,但不可否認的也令人多少感到有些乏味。
也因此,雙螢幕筆電在過去約半年左右時間陸續登場,從我們先前曾開箱過的 Lenovo YogaBook 9i、到我們目前上手的 ASUS ZenBook Duo,兩者在規格上有著明顯差異,其各自帶來的獨特性在目前舉目皆是普通筆電的市場下也相當顯眼。
ZenBook Duo 同樣是具備雙螢幕的設計,符合嚴格的美國 MIL-STD 810H 軍規級標準,並且有著外接的磁吸式鍵盤可用於 C 面或以藍牙配對使用,同時可搭配本身 ScreenXpert 軟體操作,對於一般日常操作來說算是相當便利的設計。
ASUS ZenBook Duo 包裝和配件
ZenBook Duo(完整型號 UX8406MA)外包裝延續了 ZenBook 系列簡單典雅的設計,正面放上了斗大的新 ASUS LOGO,金邊的配色搭配內部上蓋同樣帶有的三角圖示,以及沉浸式的上浮「傳統」開箱體驗,一貫設計中隱約能看出些許不同。
內部配件除了筆電本體外,另外還有專屬的多功能筆電收納袋,其中也有可存放 ASUS Pen 2.0 觸控筆(選配)的專屬空間,以及 65W 的充電器材,線材使用的是 Type-C 接口。
ZenBook Duo 外觀特色
筆電外觀是相當低調的墨灰色配色,A 面上同樣有著超出邊界的 LOGO 線條,左上為 ASUS ZenBook 字樣作為形象強化,設計質感上還是一如往常的好看,但當然,深色系的電子產品較容易沾染指紋,需費些心思維護。
其本身最薄處僅 14.6mm,重量在不含鍵盤的情況下為 1.35kg,但多數時候你應該都會帶著鍵盤到處趴趴走,此時加上外接鍵盤的重量大約會來到 1.65kg。
筆電內部 B、C 兩面則為重頭戲的雙 OLED 觸控面板,兩者皆為 14 吋大小,實際解析度為 1920 x 1200 的 16:10 顯示比,更新率雖然僅 60Hz,但由於 OLED 的快速反應特性,可將延遲壓低至僅 0.2ms。
另外在其色域涵蓋表現上,亮度本身為 400 尼特,HDR 下峰值亮度 500 尼特,具備 100% DCI-P3 廣色域和 VESA DisplayHDR True Black 500 認證,同時出廠也經過 PANTONE 校色,搭配 1000000:1 的 OLED 對比度,色彩表現上算是相當不錯。
B 面部份螢幕上方有搭載具備 AiSense 的 FHD 鏡頭不再多提,雙螢幕設計上比較特別的是在 C 面螢幕部分底部,有著專門為外接軟式鍵盤供電的金屬接點,同時在左右兩側的底部也有可供鍵盤作為固定卡榫使用的凹槽,可避免使用過程中鍵盤錯位。
我們取出包裝中的 ErgoSense 外接鍵盤來看看,其重量僅 300g,從設計上可以明顯看出 ZenBook 筆電鍵盤的設計語言,其鍵程為 1.4mm,整體按鍵配置全然一致。
鍵盤側邊有著充電用的供電 Type-C 供電口,也有可開啟藍牙配對使用的開關,一般情況下如果是直接放在筆電 C 面上藉由金屬接點使用的話就能直接充電了。
可以看到鍵盤背面底部的部分有著對應的金屬接點以及左右兩側前文所提的凹槽對應突起處,用來固定鍵盤。
一般情況下使用時可將其直接作為一款 14 吋 ZenBook 筆電使用(即「筆電模式」),即便將筆電摺疊收納,中央的鍵盤厚度也能剛好讓筆電中間縫隙填滿,尺寸是設計的相當剛好的。
筆電底部的部分則是除了在上方和左右兩側有散熱孔外,下半部為大面積的金屬支架,可外掀並讓整台筆電平放於桌面上,搭配外接鍵盤下可以有垂直或橫放兩種不同操作型態對應使用需求。
然而,既然作為雙螢幕筆電設計,主打特色自然還是在兩塊 OLED 觸控面板上,若將鍵盤採用藍牙外接方式使用的話,可將工作空間拓展至 19.8 吋,相當於隨身攜帶一塊 20 吋行動螢幕。
由於 ZenBook Duo 本身支援 180 度開展平放,在操作得使用彈性上自然也有加分,搭配原先的筆電模式,還可以有「雙螢幕模式」、「桌機模式」等多樣操作環境。
另外,在雙螢幕模式下時,如果不想使用外接鍵盤的話(雖然我們會建議搭配使用),也可以藉由內建的軟體搭配 6 根手指同時觸碰螢幕呼叫 C 面第二螢幕的全尺寸虛擬鍵盤和觸控板做快速使用,這部分華碩官方有做相當直覺的教學影片,提供如下做參考:
最後,連接埠表現方面,筆電左側有一組 USB 3.2 Gen 1 Type-A 和兩組 Thunderbolt 4 供彈性使用;右側則是有 HDMI 2.1 (TMDS) 和 3.5mm 耳機音訊孔,音效部分支援 Dolby Atmos。另外在無線傳輸方面則是有 Wi-Fi 6E (802.11ax) (雙頻) 2*2 和藍牙 5.3 的搭配。
MyASUS 和 ScreenXpert 軟體支援
軟體方面,首先自然是當家 MyASUS 領銜支援,其中的資訊除了有當前電池、CPU 負載和溫度、記憶體使用率和硬碟使用空間外,同時也有保固資訊可即時查詢,另外還有系統更新、診斷等功能。
另外,關於電池的保養模式、風扇效能調整(本文測試皆使用出廠預設標準模式)、AI 降造麥克風設定,以及 OLED 面板最在意的烙印預防功能「ASUS OLED Care」也位於 MyASUS 軟體中,後者提供像素重新整理功能,可在筆電閒置 30 分鐘後自動啟動特殊螢幕保護程式,防止出現永久烙印傷害。其餘則是還有面板色彩調整、Fn 切換、觸控板、鍵盤背光等功能也在其中。
比較特別的反而是 ZenBook Duo 搭配的 ScreenXpert 軟體,在 ScreenXpert 的搭配下,可以快速將常用的工作環境和應用程式切換至喜好位置,並且快速恢復操作內容,搭配前文所述的多樣雙螢幕使用模式,可以有相當彈性的使用體驗。
初次開機設定時 MyASUS 會建議前往 Windows 商店中下載安裝,安裝完畢後就會在筆電畫面周圍看到隱藏的 ScreenXpert 圖示。
在預設 Windows 11 家用版下,我們都知道 Windows 本身在視窗多工管理上算是做得不錯了(比起 MacOS 和 Linux),但在 ScreenXpert 下,它專門為雙螢幕做了其他最佳化操作設計。
如果點擊該圖式的話會出現細部設定功能,比如可以調整亮度、抑或是切換鍵盤觸控板、或者是關閉雙螢幕顯示設定、防止旋轉畫面等等。
你也可從中設定任務群組或是使用虛擬輸入,前者的作用性較大些,如果選擇將當前視窗新增任務群組的話,即可在任何時候呼叫該任務群組,軟體將會自動把對應視窗和程式開啟至預設位置,方便使用者快速接續工作。
在最後的設定頁面中則是可以額外針對顯示內容、控制中心、視窗管理、手勢控制、游標管理等功能做設定,此處內容設定相當直覺就不再多提。
實際效能評測
最後來看看本次 ZenBook Duo 搭載的硬體規格以及實際效能評測,首先在主要的處理器方面,搭載的是 Intel Core Ultra 100 系列當家旗艦 Core Ultra 9 185H,其為 7nm 製程,為 16 核心(6P + 8E + 2LP)、22 執行緒配置,最大加速時脈可達 5.1GHz,華碩官方表示 TDP 限定在 35W,這部分和 Intel 官方對於該處理器 45W 功耗略有不同,推測可能是為了續航著想。
顯示部分為 Intel Arc 內顯,搭配 Micron 的 32GB LPDDR5X 記憶體,儲存空間為 1TB M.2 NVMe PCIe 4.0 SSD 硬碟。
其餘詳細的相關測試就做表整理如下,我們也額外抓了先前曾測試過搭載 Core Ultra 7 155H 處理器的 ASUS ZenBook 14 OLED,以及同樣是搭載 Core Ultra 9 185H 的 ROG Zephyrus G16 電競筆電來作對應比較數據。
要注意的是,ROG Zephyrus G16 作為電競筆電配置,在散熱方案和顯示卡的搭配下會對部分數據產生影響;此外,由於測試時間不同加之軟體版本也可能不同,對應的最佳化和支援性也可能有所差異,因此部分測試結果可能從缺。作為對比的話,可針對 ZenBook 14 OLED 下的 Core Ultra 7 155H 和處理器相關測試部分做主要對照。
Basic Benchmark | ASUS ZenBook Duo (With Core Ultra 9 185H) | ROG Zephyrus G16 (with Core Ultra 9 185H) | ASUS ZenBook 14 OLED (with Core Ultra 7 155H) |
CPU-Z | |||
Singel Threat | 778.6 | 754.3 | 711.7 |
Multi Threat | 8530.5 | 9066.3 | 7919.2 |
Cinebench R23 | |||
Singel Core | 1792 | 1876 | 1765 |
Multi Core | 13309 | 20314 | 8774 |
Cinebench 2024 | |||
CPU Single Core | 105 | 109 | 105 |
CPU Multi Core | 468 | 1054 | 466 |
GPU | N/A | 17853 | N/A |
Geekbench 6 | |||
CPU Single Core | 2453 | 2300 | 2402 |
CPU Multi Core | 13423 | 14115 | 12833 |
GPU OpenCL | N/A | 158710 | 35970 |
GPU Vulkan | 30810 | 151709 | 35850 |
PCMark 10 | 7570 | 7098 | 6406 |
Essential | 11888 | 10340 | 10521 |
Productivity | 10503 | 6616 | 9269 |
Digtal Content Creation | 9431 | 14186 | 7316 |
AIDA64 Extreme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 |||
Read (MB/s) | 86373 | 85696 | 86505 |
Write (MB/s) | 75846 | 75312 | 75472 |
Copy (MB/s) | 93548 | 91414 | 92449 |
Latency (ns) | 155.9 | 135.5 | 131.6 |
Crystal Disk Mark | |||
SQE1M Q8T1 Read (MB/s) | 5000.22 | 7147.47 | 5002.56 |
SQE1M Q8T1 Write (MB/s) | 3196.03 | 6478.84 | 3573.39 |
RND4K Q32T1 Read (IOPS) | 147374.27 | 118246.83 | 71310.3 |
RND4K Q32T1 Write (IOPS) | 136093.99 | 147645.75 | 86882.32 |
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 2043 | 2511 | 1896 |
Bandwidth (MB/s) | 330.47 | 397.08 | 305.21 |
Average Acess time (µs) | 83 | 66 | 89 |
3DMark Series Benchmark | ASUS ZenBook Duo (with Intel Arc) | ROG Zephyrus G16 (with NVIDIA RTX 4090) | ASUS ZenBook 14 OLED (with Intel Arc) |
Time Spy | 3241 | 14381 | 3597 |
Time Spy Extreme | 1807 | 7104 | 1741 |
Fire Strike | N/A | 29597 | 8626 |
Fire Strike Extreme | 4273 | 17863 | 4236 |
Fire Strike Ultra | 2148 | 9400 | 1836 |
Port Royal | 1560 | 9464 | 1696 |
Speed Way | 584 | 3946 | 607 |
CPU Profile | |||
Max Threads | 5846 | 8894 | 6885 |
16 Threads | 5155 | 8160 | 3438 |
8 Threads | 4363 | 6323 | 3210 |
4 Threads | 3211 | 3817 | 2526 |
2 Threads | 1785 | 2061 | 1694 |
1 Threads | 958 | 1020 | 965 |
Creator Benchmark | ASUS ZenBook Duo (With Core Ultra 9 185H) | ROG Zephyrus G16 (with Core Ultra 9 185H) | ASUS ZenBook 14 OLED (with Core Ultra 7 155H) |
Blender 4.0 CPU | 168.73 | 249.38 | 174.32 |
Blender 4.0 GPU | 421.16 | 5599.48 | 392.95 |
Corona 10 Benchmark | |||
Score (rays/s) | 4014645 | 5802302 | 2541611 |
UL Procyon | |||
Office Productivity | 5882 | 6548 | 5613 |
Photo Editing | N/A | 7867 | 6477 |
Video Editing | 10361 | 6744 | 3097 |
Microsoft Windows ML – CPU float32 | 70 | 53 | 39 |
Microsoft Windows ML – GPU float32 | N/A | 683 | 152 |
由於 ZenBook Duo 主打的仍是一般日常和雙螢幕的使用體驗,因此遊戲效能表現部分就不做多提。
以雙螢幕筆電來說,主要重頭戲會落在日常電池續航力表現上。華碩官方數據搭載 75WHr 電池續航,可提供長達 8 小時的生產力使用環境,另外在搭配快充下可在 49 分鐘內充電至 60%,最後則是重新設計的 75 Wh 大容量電池具有友善環境與更長的使用壽命,支援比上一代產品提升高達 20% 以上的充電循環次數。
我們使用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模式進行測試,並將內容分為三種型態來進行,三者都是在不關閉 Wi-Fi 和藍牙、同時確保螢幕和聲音都維持在固定值的情境下進行。
首先是在單螢幕使用情境下,藉由金屬接點接上鍵盤,並將螢幕亮度和音量都控制在 30% 的情境下進行,用於模擬一般工作環境。此時獲得的測試結果為 10 小時 54 分鐘,接近 11 小時的使用時間,完全足夠應付一整天的使用需求。
緊接著我們將使用情境調整為雙螢幕皆亮起(第二螢幕閒置在桌面背景),並且同樣都是 30% 亮度和音量設定下,執行相同的 PCMark 10 續航測試,最終獲得 10 小時 29 分鐘的表現。
最後則是將第二螢幕以 YouTube 播放 Lofi 直播音樂的形式,在主螢幕上執行相同續航測試,此時雖然螢幕亮度依然是 30%,但因為 ZenBook Duo 揚聲器音量在 30% 下稍微大聲了些,在過夜測試環境下容易影響他人,因此調整為 20% 音量進行測試,但最終的結果也有 5 小時 22 分鐘的表現。
最後在電池充電速度上,僅剩 2% 電量情況下接上原廠充電器,系統顯示完全充飽時間大約在 1 小時 53 分鐘。
ZenBook Duo 整體能效不俗,此處應可推判得益於稍微壓低的功耗上限所致,當然實際電池續航仍會因不同的使用情境和習慣略有不同,但以雙螢幕筆電來說要達到一整天 8 小時的使用情境並不難。
總結
整體來說,雙螢幕筆電的出現無疑為筆電市場帶來新氣象,對於有大量多工甚至平時就是多螢幕使用需求的工作者來說,也有著相當便攜的移動選擇,ZenBook Duo 在硬體規格上處理器無庸置疑是給到當前 Intel 之最,頂級處理器效能雖然在功耗上略有限縮,但也換來足夠的續航表現,畢竟對於筆電使用者來說穩定續航表現會比極限效能來到更重要些。
另一方面,其本身搭載的雙螢幕 OLED FHD 面板,在色彩表現上可謂實至名歸,基本該有的色域涵蓋範圍全包了,唯獨在解析度和更新率上對比它牌略有若勢,當然此處應該也是為了整體續航著想,但小編私心認為如能提供 120Hz 更新率、甚至至少拉升至 90Hz,能對一般操作體驗更顯著提升。
至於雙螢幕筆電本身的使用彈性自然就不再話下了,搭配可於底部直連或藉由藍牙配對使用的外接鍵盤,多樣的使用彈性能讓各類工作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ZenBook Duo 延續自家 ZenBook 系列的設計語言,雖然在當前時間點並非市場第一位,但也同樣打破傳統筆電循規蹈矩的刻板設計,為有需求或是想嘗鮮的使用者帶來全新使用體驗。
延伸閱讀
- ROG Zephyrus G16 電競筆電開箱評測:纖薄低調的全新設計 AI PC、Core Ultra 9 處理器搭 RTX 4090 旗艦效能
- ASUS ZenBook 14 OLED 筆電開箱評測:AI PC 世代來臨、Core Ultra 加持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