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Z890 系列主機板外觀解禁!ft. ROG MAXIMUS Z890 Hero 開箱
Intel Z890 系列主機板解禁
在看 ROG MAXIMUS Z890 Hero 主機板以前,先來快速聊聊 Intel Z890 系列,該系列主要對應的自然是 Intel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代號 Arrow Lake-S,該世代改採用全新的 LGA 1851 腳位,取代了原先 13 / 14 代系列的 LGA 1700 腳位,首波將推出的 K 系列處理器日前也已經完全曝光,包含 24 核心、20 核心和 14 核心等多種型號,預計將於 10 月 24 日正式推出。
在架構方面,Arrow Lake-S 採用全新 Lion Cove P-Core 和 Skymont E-Core 架構,並引入多晶片設計,包含運算晶片、SOC 晶片、IO 晶片和圖形晶片。顯示核心方面,搭載新一代 Alchemist Xe-LPG 圖形架構,預計將帶來顯著圖形性能提升。
另外這波世代更新 Intel 也將全面走向 DDR5 記憶體的擁抱,此外,也由於處理器腳位更替加上處理器熱點可能北移的關係,導致先前 LGA 1700 世代對應的散熱器在新處理器來臨下也必須跟著替換,因此,兩相結合下,先前若仍是因價位考量尚未更換的玩家,這次更新調整下將會需要一筆額外開銷。
至於本次可公布的 Intel 800 系列主機板部分,Intel 800 系列晶片組即將跟隨 Arrow Lake 處理器推出,包括五款型號:Z890、W880、Q870、B860 和 H810,首波將以 Z890 為主,其支援全面超頻功能,其他型號功能各有側重。除 Z890 外,其他主流晶片組皆不支援 CPU 超頻,不過,B860 和 H810 晶片組的功能縮減也可能會反映在更低的主機板價格上,有利於入門級市場。
旗艦級的 Z890 晶片組其主要特點包括:
- 總計 60 條 HSIO 通道(26 條來自 CPU,34 條來自 PCH)
- 最多 48 條 PCIe 通道
- 2 個 USB4 / TB4
- 8 條 DMI Gen4 通道
- 24 條 PCIe 4.0 通道
- 8 條 SATA 6 Gbps 通道
- 支援 CPU IA、BCLK 和記憶體超頻
- USB 支援:14 條 USB2 、5 組 USB 3.2 (20G)、10 組 USB 3.2 (10G)、10 組 USB 3.2 (5G)
特性 | Z890 | W880 | Q870 | B860 | H810 |
---|---|---|---|---|---|
HSIO (CPU+PCH) | 60 (26+34) | 60 (26+34) | 56 (26+30) | 45 (21+24) | 33 (17+16) |
PCIe | 48 | 48 | 44 | 34 | 24 |
CPU TB4 / USB4 | 2 | 2 | 2 | 1 | 1 |
DMI Gen4 | 24 | 24 | 20 | 14 | 8 |
SATA 6 Gbps | 8 | 8 | 8 | 4 | 4 |
USB2 | 14 | 14 | 14 | 12 | 10 |
USB3.2 (20G) | 5 | 5 | 4 | 2 | 0 |
USB3.2 (10G) | 10 | 10 | 8 | 4 | 2 |
USB3.2 (5G) | 10 | 10 | 10 | 6 | 4 |
IA & BCLK | 是 | 否 | 否 | 否 | 否 |
記憶體超頻 | 是 | 是 | 否 | 是 | 否 |
CPU PCIe 5.0 通道 | 1×16 + 1×4 2×8 + 1×4 1×8 + 3×4 | 1×16 + 1×4 2×8 + 1×4 1×8 + 3×4 | 1×16 + 1×4 2×8 + 1×4 1×8 + 3×4 | 1×16 + 1×4 | 1×16 |
CPU PCIe 4.0 通道 | 1×4 | 1×4 | 1×4 | 0 | 0 |
記憶體通道 / DPC | 2/2 | 2/2 | 2/2 | 2/2 | 2/1 |
ECC 支援 | 否 | 是 | 否 | 否 | 否 |
同時顯示數 | 4 | 4 | 4 | 4 | 3 |
PCIe RAID 0 / 1 / 5 / 10 | 是 | 是 | 是 | 否 | 否 |
SATA RAID 0 / 1 / 5 / 10 | 是 | 是 | 是 | 是 | 否 |
Intel vPro | 否 | 是 | 是 | 否 | 否 |
至於先前在 13 / 14 代上曾出現的 Vmin Shift 不穩定性問題,經過 Intel 多次的微代碼更新後,官方目前已表示問題已解決,Intel 也表示同樣的問題不會出現在最新的 800 系列晶片組上。Intel Z890 主機板將預設採用「默認設定」(Default)模式,旨在為 Arrow Lake 平台 PC 組裝者提供更安全、更穩定使用體驗,也是對應之前世代主機板過度超頻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ROG MAXIMUS Z890 系列
回過頭來看看這次華碩新推出的 Intel Z890 系列主機板,ROG 產品線中另有細分出一般的 ROG Strix 和旗艦級 ROG MAXIMUS 系列,我們這次介紹的後者部分主要又有再分出三款型號,分別是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ROG Maximus Z890 Apex 以及本次的主角 ROG Maximus Z890 Hero。它們各自針對不同需求的玩家與使用者,並在效能、擴充性與設計上有所差異。以下是三款型號的快速介紹與簡單比較:
ROG Maximus Z890 Extreme
- 定位:該系列的旗艦型號,為極致效能而設計,適合超頻愛好者和想要最強硬體配置的使用者。
- 供電設計:擁有 24+1+2+2 相供電模組,可輕鬆支援 Intel Core Ultra 9 處理器,並進行極限超頻。
- 記憶體支援:最高支援 DDR5-8800+ 的記憶體超頻能力,適合追求超高頻記憶體的用戶。
- 儲存擴展:內建六個 M.2 插槽,其中三個為 PCIe 5.0。為了應對高負載運行,主 M.2 插槽配備 3D Vaper Chamber 散熱與額外散熱管。
- 連接性:配備 Thunderbolt 5 接口,能達到 80Gbps 雙向頻寬,擁有兩個網路接口,其中之一為 10G 網路。
- 外觀設計:特有的 5 吋 LCD 螢幕可自訂顯示 ROG 動畫或其他內容,具有極佳的視覺效果 。
ROG Maximus Z890 Apex
- 定位:專為極限超頻而設計,具備精簡但強大的配置,尤其在記憶體超頻方面表現出色。
- 供電設計:22+1+2+2 相供電設計,與 Hero 相同,能夠穩定支援處理器的高時脈運行。
- 記憶體配置:僅設兩條 DIMM 記憶體插槽,雖然犧牲了容量,但有效減少干擾,實現高達 9000MT/s+ 的記憶體頻率。另附帶記憶體風扇以減少超頻時熱量。
- 儲存擴展:與 Extreme 一樣配有六個 M.2 插槽,但部分是通過 DIMM.2 卡進行安裝,擴展性強。
- 外觀與連接性:白銀色外觀相當引人矚目,後置 I/O 包括 WiFi 7、5Gb 網卡與 Thunderbolt 4 接口,提供豐富的擴展選擇 。
ROG Maximus Z890 Hero
- 定位:位於 Extreme 與 Apex 之間,適合大部分 ATX 組裝使用者,提供高效能但不過於極端的設計。
- 供電設計:同樣配有 22+1+2+2 相供電模組,具有極佳的供電與散熱能力,能支援處理器穩定運行。
- 記憶體支援:支援四條 DIMM 插槽,最多可達 192GB DDR5 記憶體容量,雖不以打破記憶體超頻記錄為目標,但在穩定性上表現出色。
- 連接性:具備豐富的 USB 接口,包括 Thunderbolt 4,並搭載 WiFi 7 和雙多千兆乙太網接口。
- 設計與美觀:擁有 Polymo Lighting 燈效和 ROG 標誌性的設計元素,是追求美觀與性能平衡的玩家的理想選擇 。
這三款 Z890 主機板各自針對不同需求,Extreme 強調最頂尖的效能和連接性,Apex 則專注於極限超頻,而 Hero 則提供兼具效能與價格的平衡點,適合大部分使用者。
ROG MAXIMUS Z890 Hero 主機板開箱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的主角 ROG MAXIMUS Z890 Hero 吧!其定位於高效能與實用性之間,結合極致性能與實用配置,適合大多數的 ATX 機殼組裝。作為 ROG 系列中的中高階產品,它具備豐富的功能與強勁的效能,讓玩家與創作者能夠輕鬆應對多種高負載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ROG MAXIMUS Z890 系列主機板皆搭載 NitroPath DRM 和 M.2 Power Boost 技術,前者旨在提升 DDR5 記憶體的性能表現;後者則是專為新一代 PCIe 5.0 M.2 固態硬碟設計的技術,旨在提供穩定的電源供應,避免在高負載情況下出現供電不足或電源波動。
包裝配件
外盒包裝正面沒有特別放上主機板彩圖,僅簡單標明產品名稱,以及本次隨著新處理器和晶片組伴隨而來的重點特色,包含 AI 效能支援、Intel Core Ultra 2 和 Intel 800 晶片組,Thunderbolt、DDR5、LGA 1851 腳位、PCIe 5.0、Wi-Fi 7 等。
比較特別的是在上蓋內部有額外標明其搭載的 EZ DIY 友善功能,這在我們先前曾開箱過的 ROG STRIX X870E-E GAMING WIFI 主機板上也有出現過,包含 M.2 Q-Release、M.2 Q-Slide、M.2 Q-Latch 以及 Q-Release Slim,各自都有圖文說明。
隨附配件部分除了說明書、個性貼紙和 ASUS WebStorage 歡迎卡外,另外也包含各式 M.2 相關配件、墊片、記憶體風扇架、SATA 線材等。另外也有額外提供的 ROG 開瓶器、USB 驅動碟以及 Wi-Fi 7 Q-Antenna 外接天線。
外觀介紹
主機板本體部分,其採用 ATX 尺寸配置,正面晶片保護蓋和背面金屬裝甲強化部分都有著無懼之眼 LOGO 強化產品形象,全黑的 PCB 板設計也能對應大多數機殼風格。除了在 I/O 保護蓋和晶片組設計上略有不同視覺上差異外,大致的佈局與先前的 ROG MAXIMUS Z790 HERO 相同。
I/O 一體式延伸遮罩部分有著超大的 MAXIMUS 字樣,透露系列的霸氣形象,但一旁的大面積鏡面設計則又帶來優雅質感,內部也隱藏著 Polymo RGB 燈效,可透過 Arua Sync 軟體同步。
處理器部分為 LGA 1851 腳位,支援最新的 Core Ultra 系列 2 處理器,周圍有著 22 (110A) + 1 (90A) + 2 (90A) + 2 (80A) 相供電模組,提供穩定電力供應,同時擁有大面積的 C 型散熱鰭片,藉由熱導管相互連接,確保 VRM 在高負載下依然保持低溫運作。
CPU 雙 8pin PCIe 供電部分則是仍有 PROCOOL II 強化腳座支援。
記憶體部分提供四組 DDR5 插槽,最大 192GB 容量,超頻模式下支援 8600 MT/s 以上速率,支援 Intel XMP 和自家 AEMP III,另外也有新的 NitroPath DRAM 技術輔助,該技術透過優化的電路設計及供電系統,使主機板能夠在四條 DIMM 記憶體插槽安裝滿載的情況下,依然穩定支援高頻記憶體模組。
插槽上方則有 CPU_FAN / OPT / AIO PWM 供電針腳,一旁有 Q-Code 和 Q-LED 燈號,同時也有 Debug 指示燈和專屬的開機、FLEX KEY 按鍵供玩家測試使用。
側邊前置 I/O 方面,除了主機板 24pin 供電外,這代的 USB 供電部分也改成 8pin PCIe 供電,可為其左側的 USB 20Gbps Type-C 連接埠提供最高 60W PD / QC4+ 的充電能力。至於再左側則是一組 USB 10Gbps Type-C 連接埠支援。
再往下到晶片組側邊部分則是除了有 4 組 SATA 6Gbps 外,右側有 USB 5Gbps 連接埠,左側則是 SlimSAS PCIe 4.0 x4。
來到主機板下半部,斗大的 HERO 和無懼之眼映入眼簾,其總計擁有兩組 PCIe x16 插槽和一組 PCIe x1 插槽。儲存空間部分則是總計有多達六組 M.2 SSD。
先來看看 HERO 字樣下的主 M.2_1 SSD 插槽,通道來自 CPU,可支援 PCIe 5.0 x4 模式運行。
本次在 M.2 SSD 上新增的 Q-Release 設計可謂深得人心,設計上只需要將尾端銀色處向外撥動後,就能直接將 SSD 散熱片取下,相當方便。
其下方的 PCIe 擴充插槽通道來自 CPU,金屬裝甲支援下走的是 PCIe 5.0 x16 模式,要注意的是它與下方的 M.2_3 或 M.2_4 共用頻寬,只要有任一槽有 SSD 使用的話,該插槽就會僅以 x8 模式運行。
另外,設計上它也具備全新的 PCIe Q-Release Slim 設計,可更方便讓玩家拆裝顯示卡。
下方額外的 PCIe 擴充介面部分,則是有 PCIe 4.0 x1 和 PCIe 4.0 x16 插槽各一組,皆來自 Z890 晶片組。
我們也將主 SSD 散熱片和下方一整片的 SSD 散熱片卸除後,可發現六組 SSD 插槽皆有提供上層散熱墊輔助。
M.2_1 主 SSD 插槽部分則是預先搭載 Q-Slide 設計,可支援最高 Type-22110 尺寸 SSD 安裝,後方則是有新的 Q-Latch 設計,無須螺絲即可直接按壓固定。
至於其下方則是 M.2_2、M.2_3 和 M.2_4 插槽,三者皆可藉由隨附提供的 Q-Slide 配件自行額外安裝,皆支援最高 Type-2280 尺寸。需注意的是,雖然三者皆來自 CPU 通道,但 M.2_2 插槽僅支援 PCIe 4.0 x4 模式,後兩者則是可支援 PCIe 5.0 x4 模式,但如前文所述、須注意會與主 PCIe x16 介面共用頻寬。
至於最後的兩組 M.2_5 和 M.2_6 插槽則是來自 Z890 晶片組,僅支援 PCIe 4.0 x4 模式運行,雖無下層散熱墊加持,但六組 SSD 插槽皆有 Q-Latch 友善安裝設計。
最下排針腳配置部分,則是有著 F_PANEL 前面板針腳、左側為 RETRY 按鈕,4pin W_Pump 針腳、兩組 USB 2.0 9pin 針腳以及另一組 USB 5Gbps 前置擴充支援。
再往左則是機殼風扇和 3pin 5V ARGB 針腳、ALT_PCIE_MODE 開關和 AUDIO 針腳。
至於音效部分則是仍有 SUPREMEFX 技術,包含 ALC4082 編解碼器和 ESS ES9219 QUAD DAC 組合。
最後在 I/O 配置方面,除了基本的 CLEAR CMOS 和 BIOS 獨立按鈕外,內顯輸出有一組 HDMI 負責。網路方面有 2.5GbE + 5GbE 雙有線網路埠和 Wi-Fi 7 2×2。USB 部分包含 2 組 Thunderbolt 4、5 組 USB 10Gbps Type-A(其一為 Type-C)以及 4 組 USB 5Gbps Type-A。另外則是 Wi-Fi 7 天線和音緣。
心得總結
整體來說,ROG MAXIMUS Z890 Hero 系列不僅強調內部的技術創新,外觀設計上也頗具亮點,主機板覆蓋了鏡面材質結合裝甲,搭配 Polymo Lighting 燈效,為玩家提供絢麗的視覺體驗,並且有著獨特的 ROG 眼睛圖騰,讓這些主機板成為任何機殼內焦點。
至於其硬體規格設計方面,伴隨 Intel Z890 晶片組和 Core Ultra 系列 2 的架構升級,華碩也在新主機板上導入包含 NitroPath DRM 和 M.2 Power Boost 等技術,並且為新主機板加入更多 EZ DIY 友善設計,方便玩家從裡到外享有舒適的裝機體驗。
雖說 Intel 處理器的腳位更替速度較快,但作為 LGA 1851 的領頭羊,800 系列主機板仍是有著相當優秀的內外設計,如果先前在 13 / 14 代處理器尚未更新的玩家,這次可以考慮更換主機了。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