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ovo Yoga Slim 9i 筆電開箱評測 | 首款螢幕下鏡頭設計、98% 超高屏佔比視覺饗宴

亦如智慧手機市場,筆電市場發展至今也已逐漸走向飽和,更多的主要是在功能、效能上做堆疊,抑或是硬體規格的世代轉換上,至於筆電本身在外觀上的設計則是早已進入成熟設計路線,原則上如果原先設計沒有問題,就會持續沿用。
Lenovo Yoga Slim 9i 筆電開箱
不過,這次 Lenovo 新推出的 Yoga Slim 9i 筆電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在一眾筆電機海中,各式高階筆電無不特別強調其螢幕屏佔比數字,然而,受限於前置鏡頭位置和所需,總會有所限制,Yoga Slim 9i 搭載當前首款採用螢幕下鏡頭設計(Camera Under Display, CUD)的筆電螢幕,帶來高達 98% 的超高螢幕屏佔比,剩下的 2% 真的只剩下邊框所帶來的不得以中的不得以~視覺體驗的效果超級美好!
包裝配件
一樣先來看看包裝設計吧!這次在紙質設計外盒下,內盒部分採用簡約的黑紅包裝配色,並且同樣採用紙質分撞包材設計,最側邊則是相關的線材配件。

內容物簡單分為筆電本體和供電線材兩者,其中在供電部分是採用 65W Type-C 線材。


黑色略帶磨沙材質的內盒,配上 Lenovo YOGA 系列的金邊配色,以及側邊的經典 Lenovo 邊緣字樣設計,視覺上相當簡約好看。

內容物配件部分主要是使用說明書和保固及相關介紹。

外觀介紹
Yoga Slim 9i 在配色上與我們先前開箱過的 Yoga Tab Plus 相同,都是採用特別的潮水綠配色,在不同的燈光視角下會有不同光澤反射,尤其 A 面有著相當好看的玻璃蓋板設計,採用相當獨特的貓眼石材質,並且只有在中央放上 Lenovo 字樣作為產品形象強化。
這邊小編私心還是認為旗下 ThinkPad 系列的設計位置(放置在邊緣或角落)更有質感,不過作為系列區別的話仍是相當中規中矩的選擇。

不過不得不說潮水綠的 A 面設計確實相當優雅好看,指紋部分也算容易清潔。

中央上排有著 Lenovo 目前算是相當有特色的 Communication bar 設計,這邊也有標示內部搭載了一顆 3200 萬畫素的前置鏡頭以及四組麥克風陣列。

I/O 方面,筆電右側提供一組 Thunderbolt 4 40Gbps Type-C 連接埠、筆電電源開機鍵和前置鏡頭的軟體式開關。

至於筆電左側則是額外提供一組 Thunderbolt 4 40Gbps Type-C 連接埠,比較可惜的是並未提供 3.5mm 耳機孔,藍牙部分提供到 5.4 版本、無線網路部分則是有 Wi-Fi 7 支援,若有更多額外需求的話,建議需搭配 Hub 使用。

筆電前後端的設計也給大家作為參考,說真的,Yoga Slim 9i 第一眼真的很容易被 A 面的貓眼石玻璃蓋板抓住眼球!


重量部分,官方標示其重量為 1.23kg,我們實際測試到的重量約落在 1235g。

若再搭配隨附的充電線材的話,總重量約落在 1.4kg 左右,以一台 14 吋筆電來說算是相當不錯了。

然而,說是說一台 14 吋筆電,但其實指得是內部搭載的 14 吋螢幕,若以其筆電實際三圍來說,其實應該算是一台 13 吋體積筆電才對。
內部搭載的觸控螢幕是 PureSight Pro 等級,採 OLED 面板設計,實際解析度為 3840 x 2400 16:10 比例,並且配有 120Hz 螢幕更新率以及最高峰值亮度 750 尼特亮度。色彩表現方面也相當不錯,sRGB、DCI-P3 和 Adobe RGB 都標榜有達到 100%,Delta E<1。另外也支援 Dolby Vision、VESA DisplayHDR TrueBlack 600,也有 TÜV 低藍光認證和 Eyesafe 認證,整體規格表現相當不錯。

當然其最大亮點還是在傳統中央鏡頭位置處採用螢幕下鏡頭設計,帶來最高 98% 的超高螢幕屏佔比,考慮到它所具備的規格等級,要說這是當前筆電螢幕最好的體驗其實並不為過。

實際上來說,假設開啟需要前置鏡頭的軟體時,中央 LED 指示燈下方的隱藏圓形鏡頭就會現身,體積不算小,但平常因為隱藏在螢幕下方,因此實際上並不會直接看到,其規格為 3200 萬畫素,用來做一般視訊會議使用的話還是足夠的。
不過,畢竟是螢幕下的鏡頭設計,也因此雖然筆電側邊右側有提供遮罩開關,但勢必就得採用軟體關閉的形式處理鏡頭開關了。

螢幕邊框部分也設計得相當窄,也才能帶來如此高的螢幕佔比。

C 面鍵盤佈局乍一看和過往 Lenovo 鍵盤設計相同,但在內部規格上有作重新設計,比如搭載 1.5mm 鍵程和 0.3mm 鍵蓋,另外也有防油防水塗層輔助,提供更好的敲擊體驗。

鍵盤右下方也有獨立的指紋辨識解鎖按鈕,以及額外的功能鍵可快速切換。

其他按鍵則主要維持 Lenovo 系列鍵盤的標準按鍵佈局,上排 F1~F12 功能鍵可藉由 Fn+Esc 做切換。

目前新一代筆電都有的 Copilot 按鈕自然也是位列其中。

觸控板則是標準玻璃材質設計,並且配有 Windows Precision 驅動輔助。

左右兩側則是標注搭載的 Intel 處理器版本,以及額外的 Yoga 字樣做形象輔助。


最後在底部部分則是可見上排的散熱進氣孔和前方的左右側喇叭位置,風扇部分有兩組,內部則是總計有四顆喇叭,包含高低音器各 2 顆。

軟體搭配
在輔助的軟體方面,這次依然有大家熟悉的 Lenovo Vantage 作為核心的中控軟體,其功能基本上也大同小異,使用者可以從中找到系統韌體和軟體更新,並且查看電池狀態和保固等等,另外也可針對螢幕下鏡頭的功能做些微調整,像是減少鏡頭環境中光源所造將的眩光、低光補償等等,其他也有像是螢幕預設的色彩標準,可切換 sRGB、Adobe RGB、P3 等等。最後則是還有硬體功能和安全掃描,以及安全顧問、線上防護等等。
這次可以再進一步聊聊的是 Lenovo AI Now 功能,我們上次曾在 Yoga Tab Plus 中提過該功能已下放至該智慧平板中,雖然兩者都還是 Beta 測試版本,但畢竟筆電版仍是優先釋放功能使用的平台,因此操作上還是會比較完整一點。不過目前使用 Lenovo AI Now 功能是限定需要註冊一個 Lenovo ID 帳號的,希望未來有機會將此限制取消,以做到完全本地操作使用的「體感」。


Lenovo AI Now 目前主要的操作邏輯仍是相同的,除了基本的 Local Chat 本地聊天以外,最大功用仍是在提供知識庫(Knowledge Assistant)檔案後詢問檔案內容,或是藉由 PC Assistant 輔助電腦使用,最後則是有 Cloud Chat 雲端聊天功能可在進階環境下使用。
比較可惜的是,小編測試期間,Local Chat 功能仍然尚未推出繁體中文版本,不過可喜可賀的是,軟體本身有建議你可以前往 Cloud Chat 雲端聊天的功能使用繁體中文。

Local Chat 本地聊天的功能仍是相當基礎,你可以新增檔案到知識庫使用,或者也可以詢問內容翻譯、文件總結、比較等等。

我嘗試詢問本地聊天功能使用 Python 程式碼設計一個能建立隨機 8 碼的密碼產生器作為範例,但 Local Chat 目前仍是無法做到這項功能的,畢竟正如前文所提,它最主要的功能其實仍是建構在知識庫的內容中居多,不過至少它還是告知你可以前往雲端聊天的部分試試看。

既然你都誠心誠意的發問了,那我就順勢前往 Cloud Chat 看看了,基本上和一般目前常見的 AI Chatbot 聊天機器人介面類似,右上方會注意到目前是在 Cloud AI Mode,與先前的 Local AI Mode 不同。中間則是可以注意到目前正在使用的雲端聊天大語言模型,預設情況下會是 GPT-4o mini,而目前版本中也有 GPT-4o 版本可選,不過可注意到會有使用次數。最下方則是可發出提示詞或上傳檔案的位置。

這邊小編使用英文詢問了相同的 Python 程式碼提示詞,可發現程式碼就會正常順利的出現了,不過操作介面目前還不比實際使用 ChatGPT 或是 Claude 這類聊天模型的介面美觀,因此在程式碼這樣的字裡行間仍可見有些混亂,但至少大抵的回答架構已可提供。


另外,當使用雲端聊天模式時,也就能自然的使用繁體中文聊天了。

至於「知識庫」功能部分,仍就是要使用者手動上傳檔案以後,才能詢問文件中內容的問題,這部分可以理解成是為了隱私所設計。

小編簡單的上傳一份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筆電的 PDF 說明檔,並詢問基本問題像是找到檔名中包含「Lenovo」的文件給我。

你也可以選定特定文件以後,針對文件詢問檔案內容,比如我要求 AI 幫我總結這份文件的基本內容,實測下也是成功的。

不過~你還是沒辦法用繁體中文跟它直接溝通就是了QQ

另外,PC Assistant 部分則同樣是預設有幾種不同的電腦設定可以讓 AI 直接協助你確認切換,但目前功能選項還不算多,可期待未來有更多彈性。

簡單來說,Lenovo AI Now 目前功能層面來說有逐步在每次測試筆電時發現更多功能導入,比如目前有 Cloud Chat 雲端聊天功能可用來在更複雜的提示詞上使用類似 ChatGPT 這樣的語言模型來輔助使用,未來是否會有其他大語言模型導入還未可知,但至少有這個選項,雖然看似目前應該是能免費提供每日限定使用次數,但或許也有機會導入 ChatGPT 使用者的訂閱帳號,方便進階使用。
而就功能本身來說,以台灣使用者來看的話,其實像是 Local Chat 或是知識庫這樣的功能只要能導入繁體中文使用的話,就能讓有同時間大量檔案整理需求的使用者受益,體感上或許會給人類似 Google NotebookLM 的選項,但由於是全離線處理的,在隱私方面或許會讓企業或相關 IT 人員更青睞。
效能實測
這次我們上手的 Yoga Slim 9i 筆電在規格上搭載了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處理器,為 Lunar Lake 系列一員,官方標示基礎功率 17W、最大渦輪功率上限為 37W,採台積電 3nm 製程,為 4P+4LP 的 8 核心配置,最大加速時脈 4.8GHz,顯示方面自然是由處理器自帶的 Arc 140V 內顯作為代表。另外,它也搭載 32GB 的 LPDDR5X 8533MHz 記憶體以及 1TB 的 PCIe 4 x4 SSD 儲存空間。


以下就針對常用的跑分軟體進行效能測試,使用情境為將 Windows 電源管理調整為「最佳效能」並接上電源後測得的結果。另外我們也放上先前同樣搭載相同處理器的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Aura Edition 筆電測試結果,兩者雖然有測試先後順序不同,且規格和定位上也有所不同,但提供作為數據參考之。
Basic Benchmark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Aura Edition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CPU-Z | ||
Singel Threat | 741.4 | 761.6 |
Multi Threat | 4216.2 | 5063.9 |
Cinebench R23 | ||
Singel Core | 1881 | 1879 |
Multi Core | 6374 | 10654 |
Cinebench 2024 | ||
CPU Single Core | N/A | 121 |
CPU Multi Core | N/A | 537 |
GPU | N/A | N/A |
3DMark – CPU Profile | ||
Max Threads | 3475 | 5662 |
16 Threads | 3319 | 5597 |
8 Threads | 3485 | 5635 |
4 Threads | 2472 | 3658 |
2 Threads | 1724 | 2111 |
1 Threads | 1094 | 1156 |
Geekbench 6 | ||
CPU Single Core | 2737 | 2743 |
CPU Multi Core | 10936 | 11061 |
GPU OpenCL | 27226 | 26522 |
GPU Vulkan | 36410 | 32424 |
AIDA64 Extreme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 ||
Read (MB/s) | 87547 | 87860 |
Write (MB/s) | 115110 | 115130 |
Copy (MB/s) | 105070 | 106040 |
Latency (ns) | 96.1 | 98 |
Crystal Disk Mark | ||
SQE1M Q8T1 Read (MB/s) | 6184.44 | 13741.552 |
SQE1M Q8T1 Write (MB/s) | 4788.43 | 10820.65 |
RND4K Q32T1 Read (IOPS) | 97432.37 | 136277.34 |
RND4K Q32T1 Write (IOPS) | 100369.87 | 100502.44 |
PCMark 10 | 5885 | 7158 |
Essential | 10476 | 10862 |
Productivity | 7452 | 9296 |
Digtal Content Creation | 7087 | 9857 |
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 2001 | 2427 |
Bandwidth (MB/s) | 317.05 | 376.55 |
Average Acess time (µs) | 83 | 67 |
3DMark Storage Bencmark | 1590 | 2156 |
GPU Benchmark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Aura Edition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3DMark Series | ||
Speed Way | 341 | 437 |
Steel Nomad_DX12 | 529 | 620 |
Steel Nomad_Vulkan | 510 | 497 |
Steel Nomad Light_DX12 | 2338 | 2915 |
Steel Nomad Light_Vulkan | 2216 | 2943 |
Port Royal | 1241 | 1850 |
Solar Bay | 10452 | 16562 |
Time Spy Extreme | 1397 | 2063 |
Time Spy | 2875 | 4409 |
Fire Strike Ultra | 1650 | 2262 |
Fire Strike Extreme | 3072 | 4236 |
Fire Strike | 5373 | 8983 |
Wild Life Extreme | 4606 | 7523 |
Wild Life | 16069 | 27935 |
Night Raid | 20753 | 33328 |
Creator Benchmark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Aura Edition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UL Procyon | ||
Office Productivity | 5342 | 5649 |
Photo Editing | 4955 | 5810 |
Video Editing | 2873 | 4026 |
AI NPU Related Benchmark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 Aura Edition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Geekbench AI | ||
ONNX – CPU | ||
Single Precision | 2558 | 2477 |
Half Precision | 1329 | 1260 |
Quantized | 5068 | 4853 |
ONNX – DirectML | ||
Single Precision | 7761 | 7074 |
Half Precision | 15348 | 14097 |
Quantized | 5292 | 5140 |
OpenVINO – CPU | ||
Single Precision | 3184 | 3046 |
Half Precision | 2155 | 1759 |
Quantized | 8221 | 7757 |
OpenVINO – GPU | ||
Single Precision | 9628 | 9488 |
Half Precision | 25994 | 25071 |
Quantized | 29402 | 28342 |
OpenVINO – NPU | ||
Single Precision | 3176 | 3033 |
Half Precision | 23220 | 18568 |
Quantized | 35376 | 26566 |
Procyon – AI Image Generation | ||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 iGPU | 236 | 337 |
Stable Diffusion 1.5 (INT8) – iGPU | 1869 | 2317 |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 iGPU | 254 | 367 |
Procyon – AI Compute | ||
Microsoft Windows ML – CPU float32 | 49 | 69 |
Microsoft Windows ML – GPU float32 | 217 | 277 |
Intel OpenVINO – CPU float32 | 51 | 75 |
Intel OpenVINO – GPU float32 | 242 | 332 |
Intel OpenVINO – NPU float32 | 820 | 969 |
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 ||||
---|---|---|---|---|
模型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Average TFTT (sec) | Average OTS (tokens/s) | Load Time (sec) |
PHI 3.5 | 616 | 1.6 | 23.8 | 11.96 |
MISTRAL 7B | 581 | 2.06 | 15.28 | 15.35 |
LLAMA 3.1 | 571 | 1.84 | 14.78 | 11.76 |
LLAMA 2 | 544 | 3.88 | 8.48 | 20.32 |
工作站級別的 SPECviewperf 和 SPECworkstation 的測試結果整理如下:
SPECviewperf | ||
---|---|---|
Viewset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Window |
3dsmax-07 | 21.73 | 1900 x 1060 |
catia-06 | 17.05 | 1900 x 1060 |
creo-03 | 29.19 | 1900 x 1060 |
energy-03 | 5.39 | 1900 x 1060 |
maya-06 | 79.47 | 1900 x 1060 |
medical-03 | 11.43 | 1900 x 1060 |
snx-04 | 5.51 | 1900 x 1060 |
solidworks-07 | 44.08 | 1904 x 1060 |
SPECworkstation 3.1 | ||
---|---|---|
Category | Subcategory | Lenovo Yoga Slim 9i (with Intel Core Ultra 7 258V) |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 Overall | 1.51 |
CPU | 1.14 | |
GRAPHICS | 0.77 | |
Storage | 6.81 | |
Product Development | Overall | 1.65 |
CPU | 1.98 | |
GRAPHICS | 0.4 | |
Storage | 3.92 | |
Life Sciences | Overall | 1.78 |
CPU | 1.72 | |
GRAPHICS | 1.34 | |
Storage | 2.63 | |
Financial Services | Overall | 1.29 |
CPU | 1.29 | |
Energy | Overall | ERROR |
CPU | ERROR | |
GRAPHICS | 1.19 | |
Storage | 4.1 | |
General Operations | Overall | 1.87 |
CPU | 1.44 | |
Storage | 4.16 | |
GPU Compute | Overall | 0.29 |
GPU | 0.29 |
另外,我們這次也藉由 SpyerX Pro 校色器搭配 DisplayCAL 軟體,對 Yoga Slim 9i 的螢幕進行色彩測試。在出廠預設的原生模式下,可提供 100% sRGB、95.2% Adobe RGB 以及 100% 的 DCI-P3 色域涵蓋,平均的 DeltaE 僅 0.17,色彩表現相當優秀。

壓力測試部分,藉由 AIDA64 Extreme 以 CPU + FPU + Cache 三者,進行 30 分鐘燒機,前後有 5 分鐘待機時間,室溫控制在約 26℃。
待機期間的 CPU 核心溫度平均約在 37℃,此時的 CPU 封裝溫度為 39℃。

燒機期間,CPU 核心溫度平均約在 50℃,此時的 CPU 封裝溫度為 51℃,這時整體的系統總功率平均落在 32W。就溫度和能耗表現上來說,Yoga Slim 9i 在溫控表現上可說是相當不錯的。

最後我們也藉由 PCMark 10 電力測試來看電池續航力表現,官方標式其搭載 75Whr 容量電池,在 Mordern Office 測試項目中,將筆電亮度和音量都維持在 30%、Windows 電源改為平衡模式,於 PCMark 10 電池續航測試中獲得 13 小時 45 分鐘表現,這要考慮到的是它搭載的畢竟是 4K OLED 面板,而且又有 120Hz 更新率的支援,因此所需消耗的電量會稍微高一些,但一般日常一整天的使用上應該不至於有電力焦慮問題。

心得總結
整體來說,Lenovo Yoga Slim 9i 在外觀上,潮水綠加上獨特的玻璃背蓋和貓眼石材質,打造出極度舒適的亮眼感受,外觀設計相當優雅好看。硬體規格方面,Intel Core Ultra 7 258V 在目前的主流高階筆電中算是老朋友了,其效能和能耗表現基本不讓人失望,要應付一般日常多數體驗也相當足夠,比較驚訝的是這次 Yoga Slim 9i 在散熱效能表現上相當不錯,燒機測試下只有平均 50℃ 的溫度表現。

當然,其最大亮點還是在於內部則有螢幕下鏡頭支援,讓螢幕的屏佔比可以來到驚人的 98%,平常無論是一般日常辦公,還是影音體驗,都可以不再有擾人的鏡頭邊框帶來的干擾,而且再加上其經得起考驗的色彩表現,絕對撐得上是目前最佳筆電螢幕了,相當適合想追求極致影音、視覺體驗的移動玩家。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Threads 可以隨時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