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Space 鐵客空間

每日科技新聞新知、硬體開箱評測、賣場優惠!

ROG Ally X 電競掌機開箱評測 | 續航 Double!、規格升級、真正隨時來 GAME!

雖說 ROG Ally 與新推出的 ROG Ally X 兩款掌機間隔較短,但考量到後起新秀越來越多,ROG Ally X 雖然硬體核心無太大升級,但包含記憶體、儲存空間和最重要續航等方面,皆有明顯提升。
ROG Ally X 13

作為一款掌機系列產品,ROG Ally X 這次基本與先前曾開箱體驗過的 ROG Ally 接近,同樣都是搭載 AMD Ryzen Z1 Extreme 處理器,正面顯示螢幕也同樣維持 7 吋 FHD (1920 x 1080) 加上 120Hz 的 IPS 面板,但記憶體從原先的 16GB LPDDR5 (6400MT/s) 升級至 24GB LPDDR5 (7500MT/s),同時也將儲存空間從 512GB 升級至 1TB 起跳,並且改用 Type-2280 尺寸,讓玩家能更簡易自行升級。然而,要說最大升級應該還是在電池續航方面,從 40WHrs 直接 Double 成 80WHrs,也為高負載遊戲環境下至少增加 1 到 1.5 小時以上的遊戲時間,這對於掌機體驗來說尤其重要。

ROG Ally X 電競掌機開箱

由於整體隨附配件大抵和先前的 ROG Ally 相同,因此我們就快速帶大家看看 ROG Ally X 的開箱就好。外盒部分由於此次新機改用全黑配色,因此連同包裝配色也調整對應。

ROG Ally X 1

不過內部設計則是和先前相同,上蓋內部提供兩組放置底座,可供平常直立使用。

ROG Ally X 2
ROG Ally X 3

包裝內另附 65W Type-C 充電器,與先前版本相同,其他則是保固卡和說明書。

ROG Ally X 5
ROG Ally X 4

外觀介紹

如前文所術,ROG Ally X 本次配色改走全黑路線,長時間使用下稍微能減少清潔壓力,而整體的設計語言也與前代版本接近。

ROG Ally X 13

機身本體重量約為 680g,加上隨附變壓器的話,整體重量會來到約 891g 左右。

ROG Ally X 30
ROG Ally X 31

首先螢幕部分為 7 吋 FHD 解析度 IPS 面板,搭配 120Hz 更新率,支援 FreeSync Premium,反應時間 7ms,具備 100% sRGB 色域涵蓋範圍,峰值亮度為 500 尼特。

ROG Ally X 32

操作部分,右側扁平圓頂 ABXY 按鍵搭配重新設計的十字鍵,可執行 8 軸輪上輸入,搖桿部分的使用壽命也從原先循環 200 萬次提升到 500 萬次。另外螢幕周圍也和先前一樣提供 View 切換多工、控制中心鍵、選單和 Armoury Crate SE 專屬按鍵。

ROG Ally X 6
ROG Ally X 7

電競專屬的 RGB 燈效自然也是不可少的~

ROG Ally X 15
ROG Ally X 16

另外,正面左右雙揚聲器配置自然也不可少,支援 AI 降噪技術,並具備 Hi-Res 認證和 Dolby Atmos 技術。

ROG Ally X 18
ROG Ally X 17

機身頂部可見散熱出風口外,最明顯改良為提供雙 Type-C 連接埠,下圖右側的 Type-C 為 USB 3.2 Gen 2 標準,支援 DP 和 PD。左側則是 USB4 標準,額外支援 Thunderbolt 4,並且可在 DP 1.4 下提供 Freesync 支援。兩者右側則是 LED 指示燈和音量調整。

ROG Ally X 8

中央為散熱出風口位於機身頂部左右兩側下方,以及中央新增的第三個通風口排。

ROG Ally X 9

右側則是除了電源開關外,另有 3.5mm 複合式音訊孔和 UHS-II microSD 卡讀卡機。另外,無線傳輸部分有 Wi-Fi 6E 2×2 和 Bluetooth 5.2 標準支援。

ROG Ally X 10

左右兩側的板機鍵則是經過些微調整,按鍵尺寸較原先版本大些,長時間使用下會更符合人體工學些。

ROG Ally X 12
ROG Ally X 11

機身後方則是維持先前的一刀流設計元素,左右側為進氣孔,並有兩顆額外的巨集鍵可客製化,這次 ROG 也將其尺寸略微縮小,可減少誤觸問題。

ROG Ally X 21
ROG Ally X 22
ROG Ally X 23

值得一提的是,ROG Ally X 在把手部分也同樣做了些微的人體工學改良,將握持深度略微提高,搭配前述的加大板機鍵組合下,長時間的握感會更好些。

ROG Ally X 25
ROG Ally X 26

內部用料

卸除機身後方螺絲後,可藉由工具將底座卸除,過程中小心施力,底蓋後方巨集鍵有線材延伸。

ROG Ally X 43

主要散熱為左右雙風扇方案,採用比前代更纖薄的全新風扇設計,共 102 個散熱鰭片,在每個葉片之間保留了更多空氣流通空間,搭配流體動壓軸承設計減少摩擦力以延長使用壽命。其 0.1mm 薄的風扇可容納更大的 80Wh 電池,同時提升整體氣流達 24%。

ROG Ally X 44
ROG Ally X 45

中央則是以熱導管連接,其下方則是新改良的 Type-2280 尺寸 PCIe Gen 4 SSD 插槽,出廠為 1TB 容量,但使用者可自行升級。

ROG Ally X 46

下方則是 80WHrs 鋰電池布局。

ROG Ally X 47
ROG Ally X 48

軟體搭配

本次 ROG Ally X 搭配的軟體為經過介面改良後的 Armoury Crate SE,整體使用核心不變,但改良過的 UI 方便讓玩家更快速使用,以下針對重點快速介紹。

進入程式後的首頁即是所有遊戲酷的相關連結平台以及若有安裝遊戲的話,遊戲清單也會顯示於此,方便玩家可快速開啟。

ROG Ally X 54

「設定」頁籤下則是提供各式與控制相關的設定,比如控制模式下可根據喜好調整遊戲控制器和桌面模式的操作。右側另有自訂控制中心的快速選單,主要藉由機身螢幕左側下方的 Armoury Crate 按鈕快速呼叫。

ROG Ally X 55

另外也有一般設定、效能、更新、燈效、GameVisual 和鍵盤快捷鍵等。

ROG Ally X 57
ROG Ally X 58

值得注意的是在「效能」的設定選項中,可以調整顯示卡記憶體容量,預設為 4GB,建議可以將其調整為至少 8GB,對於大多數遊戲來說會有較好的體驗,我們後續的測試部分,也是將其調整為 8GB 以後獲得的結果。

ROG Ally X 60

其他功能包含 ROG 支援、商城、平台、新聞等。

ROG Ally X 56

掌機預設的螢幕截圖方式為後方任意巨集鍵搭配 A / X 鍵,並可在 Armoury Crate 中快速預覽所有截圖。

ROG Ally X 61

效能測試

測試環節部分,先複習 ROG Ally X 搭載的是 AMD Ryzen Z1 Extreme 處理器,屬於 Zen 4 架構處理器,搭配 RDNA 3 內顯,配置上為 8C16T,最高加速時脈 5.1 GHz,AMD 官方 TDP 基本在 9~30W 內。本次也由於 ROG Ally X 掌機電池容量大幅提升下,華碩也針對預先提供的三組設定檔做功耗調整,分別是:

  • 靜音模式:13W
  • 效能模式:17W
  • 極速模式:25W(插電下 30W)

記憶體方面搭載總計 24GB LPDDR5X 7500 MHz,搭配 1TB PCIe Gen 4 SSD 儲存空間。測試期間由於記憶體容量充足,在掌機設計情境下,撥出 8GB 容量給內顯使用。

極速模式下雖與先前版本相同,但不插電情況下的預設效能模式提升至 17W,加上整體續航提升,可讓「隨時 Game!」的使用時間延長。

ROG Ally X 53

以下就針對常用的跑分軟體進行效能測試,使用情境除電池續航測試外,其餘都是將 Windows 電源管理調整為效能模式,並且在接電情況下以 30W 極速模式獲得的結果。

Basic BenchmarkROG All X (with AMD Ryzen Z1 Extreme)
CPU-Z
Singel Threat676.6
Multi Threat6745.1
Cinebench R23
Singel Core1721
Multi Core13842
Geekbench 6
CPU Single Core2500
CPU Multi Core11971
GPU OpenCL33011
GPU VulkanN/A
AIDA64 Extreme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Read (MB/s)58612
Write (MB/s)10460
Copy (MB/s)70631
Latency (ns)120.7
Crystal Disk Mark
SQE1M Q8T1 Read
(MB/s)
5012.82
SQE1M Q8T1 Write
(MB/s)
3389.32
RND4K Q32T1 Read
(IOPS)
140539.55
RND4K Q32T1 Write
(IOPS)
108806.64
PCMark 107128
Essential10164
Productivity
10375
Digtal Content Creation10375
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1949
Bandwidth (MB/s)311.79
Average Acess time (µs)86
3DMark Storage Bencmark1902
GPU BenchmarkROG All X (with AMD Ryzen Z1 Extreme)
3DMark Series Benchmark
Time Spy3431
Time Spy Extreme1711
Fire Strike7957
Fire Strike Extreme4204
Fire Strike Ultra2305
Port Royal1712
Speed Way519
Steel Nomad_DX12522
Steel Nomad_Vulkan527
Steel Nomad Light_DX122965
Steel Nomad Light_Vulkan2900
Solar Bay11796
3DMark CPU Profile
Max Threads6908
16 Threads6924
8 Threads6048
4 Threads3609
2 Threads1888
1 Threads969
Basemark Breaking Limit GPU Benchmark
Ultra Vulkan279
Ultra DX12272
Cross-platform Vulkan2608
Cross-platform DX123019
Gaming Benchmark1920 x 10801280 x 720
刺客教條:幻象
(低畫質)
4857
怒海戰紀
(低畫質、TAA)
4756
電馭叛客 2077
(光追:低、FSR 平衡)
38.1741.2
電馭叛客 2077
(高畫質、FSR 平衡)
25.6355.34
極地戰嚎 6
(極高畫質)
3252
極限競速 地平線 5
(高畫質)
6884
古墓奇兵:暗影
(高畫質)
3955
全境封鎖2
(低畫質)
64100
火線獵殺:絕境
(低畫質)
5165
阿凡達:潘朵拉邊境
(低畫質)
3654
Creator BenchmarkROG All X (with AMD Ryzen Z1 Extreme)
Blender 4.0 CPU194.22
Blender 4.0 GPU304.34
Corona 10 Benchmark
Score (rays/s)4569363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5488
Photo Editing5536
Video Editing3817
Microsoft Windows ML – CPU float32103
Microsoft Windows ML – GPU float32227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 Stable Diffusion 1.5211
SPECviewperfScoreWindow
3dsmax-0742.611900 x 1060
catia-0639.291900 x 1060
creo-0360.521900 x 1060
energy-0325.231900 x 1060
maya-06130.351900 x 1060
medical-0338.431900 x 1060
snx-04137.511900 x 1060
solidworks-0772.61904 x 1060
SPECWorkstation
CategorySubcategoryBenchmarkScor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2.44
CPU2.33
Blender1.67
handbrake2.09
LuxRender3.61
GRAPHICS1.39
maya-051.35
3dsmax-061.44
Storage4.91
ccx2.7
SPECapcMaya4.62
MayaVenice4.67
MandE6.3
handbrake6.86
3dsm5.56
Product Development2.68
CPU2.71
CalculiX1.74
WPCcfd3.55
rodiniaCFD3.22
GRAPHICS1.17
catia-051.35
creo-021
snx-031.22
sw-041.17
showcase-021.11
Storage5.92
wpcCFD7.13
prodDev4.91
Life Sciences2.91
CPU2.75
lammps3.03
namd2.49
rodiniaLifeSci2.75
GRAPHICS4.9
medical-024.9
Storage2.07
namd1.97
lammps2.19
Financial Services3.43
CPU3.43
FSI3.43
Energy2.71
CPU2.2
Convolution8.05
FFTW3.56
Kirchhoff2.63
poisson0.59
srmp1.16
GRAPHICS4.98
energy-024.98
Storage4.13
energy-024.13
General Operations2.42
CPU1.96
7zip2.33
octave1.59
python362.04
Storage4.53
mozillaVS6.67
mcad6.26
icePack3.92
7z2.58
GPU Compute1.67
GPU1.67
LuxRender1.13
caffe2.48
fah1.66

壓力測試部分,首先以 FurMark 2.0 針對顯示卡在 1080p 解析度下進行燒機,其最終獲得分數為 1884 分。

ROG Ally X 62

緊接著我們藉由 AIDA64 Extreme 加上 FurMark 2.0 進行 30 分鐘連續燒機,前後有 5 分鐘待機時間,室溫控制在約 26℃,獲得統計資料如下:

項目CPU 核心Core-0GPU 溫度CPU 封裝
平均71.4 ℃72.6 ℃70.6 ℃27W
最大值92.8 ℃94.3 ℃92.8 ℃53W

最後我們也藉由 PCMark 10 電力測試來看電池續航力表現,以 Mordern Office 來看,將掌機亮度和音量都維持在 30%、Windows 電源改為平衡模式,拔除電源後 ROG Ally X 也會自動切回效能模式(17W),最終於 PCMark 10 電池續航測試中看到 15 小時 2 分鐘的表現。

ROG Ally X 63

此時僅剩 3% 電,若搭配原廠充電器,系統顯示約需 1 小時 48 分鐘充滿。雖說電池容量成長兩倍,但充電時間因仍是搭配 65W 充電器,故時間也須向上拉高,若能額外搭配 100W 快充的話能獲得較佳結果。

ROG Ally X 64

另外,我們也實測在高負載遊戲環境下,以預設的「效能模式」中能獲得電池續航力,藉由《古墓奇兵:暗影》在 1920 x 1080p 解析度下,搭配 Armoury Crate 的即時監測資訊紀錄。

實測從 89% 電量時,以總功耗接近 26W 的情況下遊玩,當電量剩餘 29% 時(也就是消耗 60% 電量),此時時間經過約 100 分鐘,實際情況還會與遊玩的遊戲,以及使用情境略有不同,但可推估換算下來若充飽電情況下遊玩的話,大約可獲得 166 分鐘遊玩時間,也就是逼近 3 小時,續航確實不錯。

ROG Ally X 65
ROG Ally X 66

心得總結

整體來說,ROG Ally X 電競掌機著重在「質」的升級,雖說核心處理器並未更換,但如前文所述,從外觀上提供加大板機、加深手把提高人體工學體驗外,內部也加強記憶體和儲存空間容量,同時也將後者從 Type-2230 調整為 Type-2280,大幅強化掌機容量上限。軟體調校方面,導因於大幅提高的 80Whrs 電池容量,使得各設定檔位的功耗得以有所調整,在些微增加效能的同時,能夠獲得至少 50% 左右的額外使用時間,對於想要追求真正「隨時來 Game!」,以及站在「掌機」強調攜帶性和長時間遊玩等特性上來看,ROG Ally X 本次的升級算是都打在點上了。

ROG Ally X 13

唯一的小缺點大概就是對比先前掌機,其建議售價也從目前官網標示的 NT$18,999 元(ROG Ally)「升級」成 NT$25,999 元(ROG Ally X),然而,考量到其內外軟硬體帶來的升級體驗,也還算在合理範圍內。

掌機市場日漸蓬勃,隨著 Intel 和 AMD 也將陸續推出更多針對筆電的移動型處理器,可以期待未來應該也會有更多電競掌機效能和能效比越發提升,越晚買的掌機整體體驗勢必會越來越好,只能說仍是那句老話:「早買早享受」,有興趣的話可以視情況和預算選擇。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