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Space 鐵客空間

每日科技新聞新知、硬體開箱評測、賣場優惠!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主機板開箱評測:20+1+2 相數位供電、HybridChill VRM 散熱

因應 Intel 14 代 Raptor Lake Refresh 處理器上市,各版卡廠對應主機板也跟著解禁,我們這次就收到由華碩推出的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主機板和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兩者都有對應新處理器做了升級。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4

這次先來開箱的是比較特別的 MAXIMUS 系列,在對應 14 代處理器的 Z790 系列晶片中算是首度亮相,前代版本已經是 Z690 世代了。華碩第二波和 Intel 處理器效能一同解禁的還有 ROG MAXIMUS Z790 APEX ENCORE 以及 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先說,MAXIMUS Z790 系列這次主要有三款主機板登場,除了我們手上的這張 FORMULA 外,另外還有 APEX ENCORE 和先前曾報導過的 DARK HERO

而 FORMULA 部分導入了新一代 HybridChill VRM 水冷散熱設計,不過這次和前代不同的是沒有和 EK 合作,同時也導入 14 代主機板普遍更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標準。而先前的主 M.2 SSD 插槽上的 LiveDash OLED 鏡面顯示即時參數的設計也有延續。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外包裝和內容物

因應主機板本身採用月光白的配色,外包裝也是同步對應,正面並未放上主機板彩圖,而是以產品名稱搭配 ROG 無懼之眼和字樣組合的一刀流視覺設計,主要特點在右下方的核心特色標示,包含 Wi-Fi 7 支援、Intel Unison 預先搭載、支援 Intel 14 代處理器和 LGA1700 腳位、PCIe 5.0 和 Ara Sync。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

至於包裝背面則是細部的幾個重點特色標示,另外也有主要的核心規格,同時彩圖也放在此處。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

打開上蓋後就會看到內部的保護遮罩,同時上蓋下方也有額外的 ROG 歡迎字樣,儀式感做好做滿。

主機板沉睡在保護蓋下方,再下層則是額外的配件囉!

實際將配件一一取出,除了有主機板說明書、保固卡和個性貼紙外,另有 ROG 鑰匙圈、歡迎卡、驅動 USB、ARGB 延長線、SATA 6Gbps 和 ROG 編織 SATA 線材各兩組、DDR5 記憶體風扇架、M.2 散熱墊、Wi-Fi Q-Antenna 天線、3 組 M.2 Q-Latch 螺絲、M.2 橡膠墊等等,非常豐富。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9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外觀開箱

緊接著就是主機板本體現身啦!第一眼純白的設計給人的印象非常簡約優雅,但視覺上仍有非常多 ROG 信仰點綴,比如 I/O 保護蓋上的 ROG 燈效佈局,還有在晶片保護蓋上的無懼之眼,不過這代晶片蓋上的無懼之眼就不像前代具有 RGB 燈效佈局了,同時其周邊也改用近期 ROG 愛用的點陣設計。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0

不過眼尖的 ROG 粉絲可能已經發現,這代的設計和前代相比其實低調許多,比如在 VRM 散熱區上沒有前代的 ROG 第二層字樣點綴,而在上半部的加大散熱片上也是將先前的 MAXIMUS 字樣取消,改成 ROG 的創立時間。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5 1

來到處理器周圍可見保護蓋也做上 ROG 白色信仰,由於是支援 LGA1700 腳位,因此嚴格來說是可以對應 Intel 12 / 13 / 14 三代處理器,但高規格的支援下對應 14 代 Core i9 等級處理器是最適合的。供電布局為 20 105A (VCore)+ 1 105A (VCCGT) + 2 (VCCAUX),內部有 10K 金屬電容。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6

CPU 供電部分是老樣子 ROG ProCool II 實體針腳對應雙 8pin PCIe 供電,旁邊則是有 CPU_OV 針腳給需要處理器高電壓需求玩家使用,出廠已用跳線帽短路 pin1、pin2。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7

再往右邊看則是提供包含 CPU_FAN、CPU_OPT、AIO_PUMP 和 CHA_FAN1 四組 PWM 針腳,旁邊則是有 Q-LED Debug 指示燈給 DIY 玩家使用,此處燈號在開機期間也會同步顯示於 M.2 的 LIVEDASH OLED 鏡面上。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8

記憶體部分提供四組 DDR5 插槽,四槽容量最高 192GB,時麥可在超頻情況下最高達到 8000+ MHz,以當前多數記憶體時脈來說可說是綽綽有餘。支援 Intel XMP 和華碩自家 AEMP II 超頻設定檔,另外也支援 DIMM Flex 技術(從 BIOS 設定),可以額外增加整體效能和遊戲流暢度。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2

記憶體插槽旁則是我們這些評測人和 DIY 玩家最愛的實體按鍵,包含重啟、開機和 FLEXKEY 自定義按鍵,對於時常需要將主機板置於裸測平台測試各式零組件的人員來說,這絕對是用過就回不去的設計。另外,獨立按鍵旁邊還有一組 5V 3pin ARGB Gen 2 燈效針腳。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9

繼續往下看的話就主機板 24pin 主供電,旁邊則是額外提供給左側前置 USB 20Gbps Type-C 帶來 60W PD / QC4 快充的獨立供電,不過不同於前代 6pin 供電,這代版本需額外提供 8pin PCIe 供電線材對應才可使用。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0

接著往下看會發現拆裝第一組 PCIe 插槽顯示卡非常方便的 Q-Release 按鈕,這也是 DIY 玩家和測試人員最愛的設計之一,而對於一般玩家來說也可以快速更換或升級顯示卡。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1

接著將鏡頭首先拉到 M.2 擴充方面,總計提供 5 組 M.2 SSD 插槽,儲存空間的擴充彈性非常充足。

首先,來自 CPU 的 M.2_1 主 SSD 插槽,支援 PCIe 5.0 x4 模式運行,也是唯一一組支援 PCIe Gen 5 的 SSD 插槽,其上方有 OLED 鏡面的設計,第一眼給人的質感非常棒,除了視覺特效外,預設是會在開機時顯示當前 Debug 燈號狀態,後續也可在 Armoury Crate 軟體中自行定義顯示內容,裝在 PC 機殼中時就能方便掌握電腦狀態。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6 1

要特別注意的是,M.2_1 插槽與下方第二組 PCIe 5.0 x16 插槽共享頻寬,因此,如果 M.2_1 插槽有安裝 SSD 的話,第二組 PCIe 5.0 x16 插槽將被禁用,同時,第一組 PCIe 5.0 插槽將只會以 x8 模式運行。

如果有想要安裝 Gen 5 SSD 的話,這部分就要使用者考量是要兼顧 SSD 效能犧牲顯示卡通道,還是吃滿顯示卡效能了。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4

將該 M.2 插槽保護蓋卸除時要小心施力,因上方具備 LIVEDASH OLED 燈效的緣故有額外接電。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8

實際與 SSD 接觸面部分可發現有提供專屬的下層散熱墊,使用前記得先將保護貼紙卸除,安裝時可藉由旁邊的 Q-Latch 設計快速拆裝,在 Type-2280 和 22110 兩種尺寸上都有對應位置。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1

其他的 M.2 插槽則是全數隱藏在下方的一體式晶片保護蓋下方,須將周圍總計四顆十字螺絲卸除才行。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3

將所有的 M.2 保護蓋全數卸除後,可發現五組 M.2 SSD 都具備保護蓋提供的上層散熱墊,但只有 M.2_1、M.2_2 和 M.2_3 三組插槽有提供下層散熱墊使用。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9

這邊順帶一提晶片保護蓋下方的第二層設計,視覺上有著 ROG MAXIMUS FORMULA 字樣點綴,同時也有一刀流的語言,也是延續 ROG 近年來整體的設計邏輯。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0

依序來看看其他 M.2 SSD 插槽規格,下圖中 PCIe 插槽下方的插槽由上而下依序是 M.2_2、M.2_3 和 M.2_4,全數都有 Q-Latch 設計,當中的 M.2_2 雖然同樣是來自 CPU,但僅支援 PCIe 4.0 x4 模式運行,尺寸 Type-2280。

M.2_3 和 M.2_4 則都是來自 Z790 晶片,都支援 Type-2280 尺寸,並且以 PCIe 4.0 x4 模式運行。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2

最後則是位於晶片組下方位置的 M.2_5 插槽,同樣是來自 Z790 晶片,支援 Type-2280 尺寸,而且也有 Q-Latch 設計。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3

而底下的兩組 PCIe 5.0 x16 插槽也是同樣來自 CPU,兩者上方有金屬裝甲穩定,可以以單槽 x16 模式或雙槽 x8 / x8 模式運型。最下方則是有額外的一組來自 Z790 晶片的 PCIe 4.0 x4 插槽可以做額外擴充使用。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8

接著來看看左側的音效部分,搭載的是 ROG 家傳 SUPREMEFX 系統,內部換上 Realtek ALC4082 編解碼器和 ESS ES9218 QUAD DAC 擴大器。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29

晶片組右側部分有前置 USB 5Gbps 接口,以及 4 組 SATA 6Gbps 連接埠可供額外擴充,由於本身 M.2 SSD 插槽數量已拉到 5 組,4 組 SATA 算是錦上添花了。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0

主要的針腳部分都集中在主機板下半部,我們從最左邊開始往右看的話,首先會是 ALT_PCIE_MODE PCIe模式切換開關、F_AUDIO、一組 12V 4pin RGB 針腳和兩組 5V 3pin ARGB 針腳。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4

再往右側的話則是 CHA_FAN2、CHA_FAN3 和 CHA_FAN4 三組 4pin 系統風扇針腳、兩組 USB 2.0 9pin。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5

最後則是另一組 USB 5Gbps 針腳,水冷相關的 W_PUMP+、W_OUT / IN、W_FLOW,以及前面板所需的 F_PANEL 針腳。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6

在 I/O 方面可說是該給的全上了,除了 CLEAR CMOS 和 BIOS 都有獨立按鈕外,提供常用的 HDMI (4K@60) 給處理器內顯使用,再來則是總計 4 組 USB 5Gbps (藍色標記)、兩組 Thunderbolt 4,以及總計 6 組的 USB 10Gbps (紅色標記,其中一組為 Type-C)。

再來就是 Wi-Fi 7 指向 x 全向型天線 (支援藍牙 5.4) 和音效組的佈局,比較別的是天線部分經過改良,帶來 Q-Design 新設計,可藉由磁吸吸附然後直接施力拆裝,不再需要手轉了。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37

最後在主機板背面部分搭載大面積的金屬裝甲強化整體結構,採用 8 層 PCB 板,並在視覺上用了斗大的 ROG 無懼之眼強化信仰,右側則是有 FORMULA 提升形象,全白的裝甲設計給人著實穩固的沉澱手感。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11

ROG HYBRIDCHILL 散熱設計

在散熱方面因應高階 Core i9 等級 14 代處理器需求,採用 HYBRIDCHILL 散熱設計,面向涵蓋 I/O 保護蓋下方 VRM 散熱和 M.2 保護蓋兩大區塊,其中後者即前文所提之散熱墊佈署。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4 1

而在 VRM 區塊部分則是重新設計,配備全銅表面設計和延伸無電鍍鎳層,厚度達 10 微米,提供出色散熱性能和更好抗腐蝕性,官方數字可降低 2.5℃。此外,與上一代相比,散熱片表面積增加了 15%,提高散熱效果。

另外,VRM 上方也具備 G1/4 水冷接頭,可直接用來搭配 CPU 開放式水冷散熱,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

BIOS 和 AI 超頻導入

最後我們也來看看 BIOS 設定和相關的 AI 超頻功能,AI 超頻可說是華碩主機板過去一兩年來主打的 BIOS 特色功能,藉由內部的自動化設定讓電腦能解放完整的 CPU 效能,同時也能減少一般玩家自主超頻的時間成本和困擾。當然,超頻狂熱玩家還是可以藉由手動超頻達到頂級效能,但對一般主流玩家來說,AI 超頻功能已然十分足夠。

實際上來說,當進入到 BIOS 介面後可直接按下 F11 開啟 AI OC 指南,除了注意事項外,下方的「開啟 AI」按鍵即可一鍵開啟所有 AI 相關功能,使用者在此之後完全不必擔心其他設定。整個 AI 功能主要都是直接偵測使用者硬體規格和參數,藉由 AI 運算的方式歸納出最適合的理想超頻和適應環境。

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小編認為是在處理器 AI Optimized(AI 優化),從主機板 BIOS Extreme Tweaker 頁面中可找到選項並開啟,它同樣會偵測平台主機板、處理器、散熱器做偵測,然後針對處理器的核心套用超頻參數,如果有 P-Core 和 E-Core 核心的話也會個別套用,讓玩家能在系統自主應付得宜的情況下,獲得額外效能提升。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4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5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6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7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8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9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0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1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2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3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4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4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5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6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7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8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9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0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1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2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3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4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散熱部分則是有 AI COOLING II,也就是在原本的 FAN XPERT 4 風扇自定義頁面中加入的 AI 功能,最大可在減少 5.5dB 噪音值的情況下減輕 22% 的風扇負擔。

在網路方面則是有 Armoury Crate 軟體中提供的 GameFirst 功能提供遊戲程式獲得主要網路頻寬的設定。另外,華碩電競耳機中本就有的 AI 雙向降噪功能也有在主機板中自帶,可額外幫助耳機和麥克風做降噪輔助。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4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5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6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7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8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9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0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1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2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4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5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6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7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8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69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0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1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72
previous arrow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next arrow

總結

總結來說,ROG MAXIMUS 作為自家頂級主機板系列產品線,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在各方面來看都是旗艦級定位,與其他一同推出的 MAXIMUS Z790 系列相比,最大差異在於 I/O 提供的網路埠來到 5GbE LAN 等級,比其他 2.5GbE LAN 還要更高階些,另外就是預先搭載好的 HYBRIDCHILL 散熱設計可以直接對應開放水冷 CPU 的安裝需求,方面超頻狂熱玩家進一步追求巔峰。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44

整體月光白的設計作為一般玩家的話,搭配自家白色主機,也可以有非常好的純白視覺效果,簡約的設計外型則是比前一代更低調討喜,而方便的 LIVEDASH OLED 鏡面顯示面板則依然維持傳統,帶來便利的參數監控自定義,推薦給想追求頂級水冷或超頻玩家。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