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主機板開箱評測:12+1 相供電、2.5GbE LAN 和前後 USB 3.2 Gen 2×2 Type-C

上手的這款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主要具備 12+1 相 DrMOS 功率級數位供電,定位上對應 Intel B760 等級,雖然 M.2 插槽部分仍是 PCIe Gen 4 版本,但提供 PCIe Gen 5 主插槽給顯示卡使用,能對應未來新顯示卡。此外,I/O 輸出彈性上也給出前後 USB 3.2 Gen 2×2 Type-C 連接埠,以及跟上目前高階主機板主流的 2.5GbE LAN 網路。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外包裝和配件
外包裝部分放上主機板本身彩圖和產品名稱,同時標註幾個重點特色,包含額外包含 dts 環繞音效支援、Wi-Fi 6 無線網路預備,並且支援自家 Aura Sync 和 ARGB Gen 2 燈效等等。而背面則是更細部的規格特色了,這部分我們留到後文娓娓道來。


而內容物配件方面 TUF GAMING 給得十分齊全,除了常見的說明、保固書外,還有 TUF GAMING 個性貼紙,加上由於是支援 Wi-Fi 的版本,因此也有額外提供外接天線用來強化訊號。再來就是包含 M.2 螺絲固定用的底座螺絲和墊片、SATA 線材和驅動 DVD。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外觀開箱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主機板本身為 ATX 尺寸,實際為 305 x 244mm,採 6 層 PCB 板設計,可散發穩壓器週邊熱量,提升系統穩定性,並為 CPU 提供超頻空間。


第一眼就會被 I/O 保護蓋周圍硬派的 L 型加大散熱片吸引,簡單俐落的線條非常有型,而最左側則是額外放上 TUF GAMING 字樣和「Mission」字樣,讓每次開機都像出任務般重要。
主機板本身在散熱方面提供總計 6 組風扇 4 針腳 PWM/DC 接頭,當中一組包含整合的多合一管理系統可完整控制 PWM 或 DC 水冷式幫浦使用,作為一般日常裝機的話,6 組 PWM 4pin 針腳已經非常足夠提供給常見的 6 風扇導流,加上目前多數風扇組都已經提供串連設計,而且機殼本身也可能預先提供 Hub,搭建散熱系統綽綽有餘。


而處理器本身則是採用 LGA1700 腳位,保護蓋上有 TUF GAMING 字樣強化形象。

處理器供電部分則是採用 8+4pin ProCool 電源連接器,確保與 PSU 電源線完全接觸以降低阻抗,有助於防止熱點及連接器故障。

記憶體方面提供四組 DDR5 插槽,最大支援 192GB 容量,並且可在超頻模式下支援 DDR5-7200 時脈,可對應 Intel XMP 和華碩自家 OptiMem II 技術,並且具備 SafeDIMM 護套,可支撐並保護記憶體模組,讓使用者快速準確地插入模組。另外,記憶體也支援華碩 AEMP II,也就是 ASUS 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 II,是 PMIC 受限記憶體模組的專屬韌體功能,能夠進一步解放 DDR5 潛力。
順帶一提,DIY 玩家愛用的 Q-LED 指示燈也位於記憶體右側,提供簡易組機疑難排解。

前文一直提到的支援前面板 USB 3.2 Gen 2×2 Type-C 連接埠也位於側邊主機板 24pin 供電下方,標示為 U32G2_C4。旁邊的 U32G1_E12 則是提供額外兩組 USB 3.2 Gen 1 支援。同時,下圖中也能順帶看到搭載的兩組 SATA 6Gbps 連接埠也位於此處,另外兩組在主機板下半部。

來到主機板下半部的部分,先看到來自處理器的主 PCIe 插槽為 PCIe 5.0 x16 模式運作,有 SafeSlot Core+ 金屬強化保護,確保 PCIe Gen 5 傳輸。其上方則同樣是來自處理器的主 M.2_1 插槽,有專屬散熱蓋保護,該 M.2 散熱蓋的螺絲是採用可卸式浮動螺絲,能避免螺絲掉入或遺落在機殼某處,減少拆卸 M.2 散熱器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所有的 M.2 插槽都有具備 Q-Latch 功能,讓使用者無需特殊工具即可輕鬆安裝或取下 M.2 SSD,操作上非常方便直覺。

擴充槽繼續往下的話會先看到兩組 PCIe 3.0 x1 插槽,再來就是一整條的 M.2 散熱保護片,這同樣也是採用可卸式螺絲設計,然後最下方是額外一組來自 B760 晶片的 PCIe 3.0 x16 插槽。

將各 M.2 保護蓋卸除後,可發現總計提供三組 M.2 SSD 插槽使用,都是走 PCIe 4.0 x4 模式運行,也有對應的專屬散熱墊強化散熱。

南橋晶片保護蓋上也是額外有 TUF GAMING 的 Logo 和標語強化形象。

主要的針腳佈局位於主機板最下方,同時這邊也能發現到另外兩組 SATA 6Gbps 連接埠。


在 I/O 配置方面,針對處理器內顯提供 HDMI(4K@60Hz)和 DisplayPort(4K@60Hz)各一組,標記為藍色的 USB 3.2 Gen 1 Type-A 三組、灰色的 USB 2.0 Type-A 一組以及標記為綠色的 USB 3.2 Gen 2 Type-A 一組,另外當然也還有額外一組 USB 3.2 Gen 2×2 Type-C。傳輸方面則是剛才提到的 2.5GbE LAN 和 Wi-Fi 6、藍牙 5.2,最後還有音效孔組合。

說到音效,TUF GAMING 與 Realtek 合作,提供 7.1 環繞音效,可提供 98 dB 訊噪比的立體聲輸出,另外也支援 DTS Audio Processing 技術,藉由減少失真並提供更深沉的低音,強化電競耳機和揚聲器的音訊體驗。

整體 RGB 燈效佈局相對低調,僅在南橋右側有做區塊,這部分可藉由 Armoury Crate 設定燈效同步。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上機實測
找了手邊的幾個零組件進行搭配測試,實際的規格表如下:
- CPU: Intel Core i9-13900K
- AIO: ROG RYUJIN III 360 ARGB
- RAM: Kingston Fury Beast DDR5-5200 RGB 16GB x2
- SSD: Kingston Fury Renegade PCIe 4.0 NVMe M.2 2TB
- GPU: ROG Strix RTX 4080 OC 16GB GDDR6X
- PSU: Corsair RM1000x SHIFT 80 PLUS Gold
- OS: Windows 10 22H2
以 CPU-Z 確認整體規格,搭配的是 Intel Core i9-13900K 處理器,主機板 BIOS 更新至 1205 版,記憶體為 32GB DDR5-5200。

CPU-Z 執行跑分的結果,單執行緒獲得 914.8、多執行緒則是 16773.1。

Cinebench R23 中,單核獲得 2251 分,多核則是 38064 分。

在 3DMark 的 CPU Profile 系列測試裡,最大執行緒 16562 分,常見的 4T 和 8T 執行緒分數則分別是 4663 和 8769 分。

GeekBench 6 的處理器測試結果,單核 2993 分、多核 19453 分。

在 7-zip 的解壓縮測試中,主要針對多核心進行性能測試,獲得壓縮 157.764 GIPS、解壓縮 214.948 GIPS 的評分。

在記憶體讀寫複製速度方面,分別達到 81119 MB/s、72908 MB/s 和 73368 MB/s,延遲在 81.3 ns。

確認 SSD 為 PCIe 4.0 x4 模式運行。

以 Crystal Disk Mark 測試結果,理想讀寫速度達到 6640 / 6778 MB/s,隨機 4K 讀寫 IOPS 在 268K 和 271K,真實世界環境下則是大概有 4500 MB/s 和近 6000 MB/s 的讀寫速度,就日常使用情境下非常足夠。

我們也針對幾款創作者相關軟體進行簡單測試,首先在 Blender 測試中,分別提供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測試結果如下,其中在處理器部分,monster、junkshop 和 classroom 三個環境分別拿到 249.476、156.264 和 116.404 分。

Corona Benchmark 採用其自家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測試,功用在於比較處理器渲染速度與 Rays / s 效能,用於測試渲染圖像需要耗時多少時間,以秒作為單位,此處測試結果為 41 秒完成。

在 V-Ray 基於物理法則所設計的光線渲染軟體測試中,針對 CPU 進行光線追蹤的渲染圖像的運算效能測試,以每秒計算的 sample 數作為評分標準,分數越高越好,處理器方面拿下 25910 分,而顯示卡方面則是在 CUDA 和 RTX 個別拿下 3136 和 4110 的成績。

在 UL Procyon 系列測試中,針對創作者的部分提供 Office、Photo Editing 和 Video Editing 三種測試環境,分別為 8137、10340 和 9773 分,要注意的是此測試評分也會包含顯示卡的加權。

在整體環境的測試中,以 Passmark 獲得 11995 的總分,CPU 部分獲得 60324 分。

最後在常見的 PCMark 10 測試中,則是以總分 9847 分坐收,在 Essentials 必要項目有 12389 分表現,生產力和數位內容創作兩者分別是 12650 和 16530 分。

最後來看一下燒機測試後的處理器時脈、功耗和溫度記錄,我們以室溫約 26 度的環境下,用 AIDA64Extreme 進行系統穩定性測試,再搭配 HWINFO 紀錄「10min 待機 -> 30min 燒機 -> 10min 待機」的過程。
時脈表現部分,30 分鐘燒機過程中,全核平均時脈大約落在 4500+MHz 以上,最大來到 4714MHz,當中 P-Core 效能核心最高有上看 5488MHz、E-Core 效率核心則是最高 4290MHz,整體的效能表現發揮是滿不錯的。

而在功耗以及溫度表現方面,核心溫度最高溫觸及 86 度,封裝溫度則是 100 度,但此時 CPU 封裝功耗最高曾經短暫突破到 283W,但後續平均就落在 Intel 官定極限 253W 上下,在這極限效能表現下,86 度的溫度也是在預期之中了,但也因此代表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在處理器功耗和溫度控管上,是能夠讓 Core i9-13900K 擁有非常足夠的發揮空間。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就是夠硬派!
整體來說,TUF GAMING 這款 B760-PLUS WIFI 在視覺設計上也是維持著 TUF 系列一貫的簡單強硬作風,同時也在各方面提供軍規等級高效零組件,比如像是通過認證的軍規級 TUF 電感,能為 CPU 穩定供電,提升系統穩定度;或者是 TUF 5K 黑色金屬電容器可提供多出 52% 的溫度耐受範圍和 2.5 倍的使用壽命等等,而所有的強硬設計也在不管是硬體規格配置還是整體的實際效能表現上來說,完整的表現出來,讓旗艦級處理器有足夠的潛力能發揮。

目前 TUF GAMING B760-PLUS WIFI 主機板的通路建議售價是 6,490 元台幣,在同產品線中是目前相對最高階的選項,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另外順帶一提,TUF GAMING 系列主機板未來也將陸續新增「BTF」主機板產品線,會將各式供電線材接口移至主機板後方,讓正面看起來更加簡潔優雅,但需要搭配對應的機殼,有機會的話再開箱給大家瞧瞧。
歡迎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喜歡看圖說故事的話,也可以追蹤 Instagram 專頁!
我們也有 Google News 可以隨時 follow!